昨日夜,安逸开始毫无头绪,于是开始回忆自己脑海中的著名人物,从古至今一个一个想,还真被他想到了——王阳明。
潜意识,是自己的意识,也就是自己的“心”。说起修心,就不得不说到“心学”;说道“心学”,又绝对逃不开一个人——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安逸是专门背过的。虽然太高深的道理悟不出来,但是翻译还是可以看一看的,虽然还是看不太懂。不过说到格物,这位大佬还有一件趣事:
从小就有做圣贤想法的王守仁,十八岁开始苦读朱熹的书,认为这样可以帮他走向圣贤之路。然后这位大佬就和“格物穷理”这四个字杠上了。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理无处不在,要领会它,就必须“格”。至于怎么格,你爱怎么格就怎么格,朱熹老爷子为什么要管你?
王守仁一开始没有丝毫头绪,然后另一个大佬程颐指了条明路,就是程门立雪的那个程颐。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这句话不用翻译了,认识字的人都能看懂这是啥意思。
然后,王守仁就跟家里的竹子较上劲了。整天站在一旁呆呆的看着竹子,开始没日没夜的“格”,不吃不喝的“格”,雷打不动的“格”。终于,王大师撑不住了,病倒了。他开始怀疑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
安逸现在也开始怀疑了。他倒不是怀疑别人的脑子有没有问题,而是怀疑自己之前的想法真的没问题吗?
作为一个新世纪无好青年,相信科学一直是安逸的人生词条。但是科学否认过修行者的存在吗?科学否认的只是迷信吧?既然修行者已经出现了,自己也亲眼看见了,为什么要潜意识的否认修行者的存在呢?
那么,思考下一个问题。自己对修行者感兴趣吗?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感兴趣,那么只要“格”修行者好了。“格”修行者最简单的方法又是什么呢?行先知后,这就是安逸想到的答案。
一念至此,已经豁然贯通。修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只要你想,它就在你身边。
就在此时,安逸周身突然吹起了微风,然后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范围却限制在方圆一尺范围内。到最后,狂风将少年身上的衣服吹的猎猎作响,范围却始终没有扩大的意思。倒是有一股极其细微的波动以安逸为中心渐渐扩散,不见尽头……
突然,安逸眉头一皱,意识飞向千里之外,他好像看到两个模糊的人影。
山谷中的小河一直延伸到山谷之外很远的地方,远在千里之外,一男一女正沿着这条河流徒步龟速前行。其中的绿衫女子一边弯腰捶背,一边开口抱怨道:“我就说了不能把真气用光的嘛,你都不提醒我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