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新城规划中,分成了商业区、住宅区、运动区、仓储与物流区、行政区、工厂区、教育区等,除此之外,还规划了下水道、绿化带、停车点、未来车站、公园广场等等。
未来的朝阳新城虽然定位为商业中心,但朱由校这个深切感受过大城市病的人,自然不会再将朝阳新城建设成密密麻麻的水泥森林,而是一个与自然相和谐的园林新区。
现在的大明地广人稀,根本不需要建造如此密集的城市,也不需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城市化将农民都赶到城市里来,现在大明的生产力还是极度低下,绝大多数人仍然无法离开土地。
若将农民都赶到了城里,这些人将靠什么来维持生存,城市里可很难种出庄稼,而且也没有岗位提供给他们。
而且未来的京城,朱由校绝对不会让其总人口超过两千万,甚至是一千万,维持在五百万左右就非常的合适。
未来京城,承担的更多是行政上的职能,经济职能则会提前放到东南边靠海的天津,而且教育与文化职能也会分担到全国各地,而不是过于集中京城或某一地。
朱由校规划的未来都市圈,除了以京城与天津为核心的京津环渤海都市圈外,还有以郑州、开封、洛阳为中心的中原都市圈。
以武昌、汉阳、岳阳、长沙为核心的湖广都市圈,以襄阳、南阳为核心的南阳盆地都市圈,以凤阳、徐州、海州为核心的淮海都市圈。
以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圈,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圈与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四川盆地都市圈。
至于为何没有上海这个后世超一线大都市,不好意思,朱由校并没有搞直辖市与优先只发展某一两个大都市的想法,因为前世的朱由校非常痛恨不得不去沿海流浪还被处处排挤的感觉。
他规划的都市圈,基本涵盖了大明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实际上就是沿着京城-郑州-武昌-广州这一条地理、人口与经济的中轴线分布。
按道理,朱由校是要重点发展一下关中地区,但奈何此时的大明正是小寒潮的高峰期,在关中搞都市圈,只会进一步加剧这里的人地矛盾。
除此之外,朱由校记得这里并没有什么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西北历经几千年的过度开发,植被破坏十分严重,水土流失的严重性自然是非常的严峻。
但朱由校也不会忽视关中地区的重要性,未来他可是要想办法收回青藏高原与西域的,自然离不开关中这个大后盾,以及西北民风彪悍的人口。
至于未来的教育与科技中心,朱由校除了不喜欢将很多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京城外,也不喜欢集中于省会这个区域行政中心,而是喜欢类似于英美那种比较纯粹的办学风格,不必将优质教育资源强堆在首都与大都市。
当然,朱由校不想将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京城或布政司首府,并不意味着将它们随意布局在非常偏僻的地方,毕竟大学与科研中心最终是要演化成经济效益的,也还需要靠近都市圈。
也就是说,未来的优质大学与科研机构,会集中在京城、天津、郑州、洛阳、襄阳、武昌、长沙、成都、九江、凤阳、南京、苏州、杭州这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至于具体会是哪里,现在时间尚早,而且在儒教与官学占据绝对教育统治地位的现在,想太多也没什么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