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艘运输船改装具有试验性质,验收合格就要“定型”。
军区和舰队对验收工作很重视,军区从浙海抽调了一个机步营,舰队通过军区抽调滨江海军防救船大队的补给船中队和陵海预备役营三连协同,在东海海域举行小规模登陆演练。
运输船原本是一条有12年船龄的客船轮,由于近海客运跟长江客运一样不具竞争力,干脆改装成了滚装船。因为船体结构的关系,与真正的滚装船还是不太一样。
由运输船和滨训号组成的运输编队航行到指定位置,东海预备役运输团一团长命令抛锚,团参谋长打开高音喇叭,要求参演部队做好登陆准备。
船长站在驾驶台前频频下达指令,努力控制船体的姿态。
滨训号船长王红兵和陵海预备役营三营长马金涛,在来自东海基地的演练总指挥的命令下,当即在运输船左舷两公里处抛锚,组织船员利用船上的克令吊迅速放下六条动力舟和架桥装备。
就在马金涛、小鱼和陈健等人开着动力舟,拖着跟钢浮箱差不多的桥板缓缓往海滩方向开去的时候,运输船打开了船艏的舱门,用绞车放下巨大的跳板,能清楚地看到机步营的坦克已经发动了,在运输船的货仓里喘着黑烟,发出轰隆隆的噪声。
运输船原本是“滚装船”,吨位大,吃水深,靠不了岸。
马金涛接到总指挥的命令,看了下水流和风向,想好航行路线,手扶方向盘,驾驶动力舟,托着巨大的桥板,第一个与运输船“对接”。
之前没协同演练过,甚至不认识东海预备役运输一团的官兵。
相互之间没有默契,并且在风急浪高的海上“对接”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经过与运输一团官兵近一个小时的共同努力,运输船的大跳板终于安全地搁在动力舟上。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等把运输船的大跳板与动力舟固定好,5号和6号动力舟立马驶了过来,从1号动力舟两侧同时发力,把陵海预备役营三营的1号桥板架到马金涛的1号动力舟上,并进行固定。
紧接着,把1号桥板的另一端架在2号动力舟上。
如此反复,一直忙到下午4点半,终于在海面上架设起一座55米长的浮桥。
等候已久的机步团官兵,把两辆坦克和两辆步兵战车缓缓开上浮桥。
包括韩渝在内的验收组成员都捏着一把汗,毕竟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开上的是浮桥,浮桥并不稳定。
虽然这片海域很浅,装备一旦落水,应该不会造成人员伤亡,但想把几十吨的坦克打捞上来却不是一件容易。
更重要的是,浮桥很短很窄,尽头距裸露在水面上的海滩大约一公里。坦克和装甲车开到尽头,既上不了岸也掉不了头,只能怎么开过来的再怎么倒回运输船上。
眼看开始涨潮了,浮桥正在缓慢移位。
冯局站在运输船的船头,迎着海风紧盯着下面道:“看来光组建几个预备役运输团不够,也要组建几个海上舟桥团。”
正在参加演练的不是水陆两用坦克,将来有战事要登陆的也大多是陆军的主战坦克、装甲车和卡车。
杨处长觉得今天的登陆演练规模虽然不大,装备的也不够充分,甚至具有很大风险,但却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很少出海,有点晕船,扶着船舷低声道:“能靠岸的运输船太少,我参加过东山岛的演习,落潮时连渔船都靠不了岸,我们的大多装备又不具两栖作战能力,真要是有战事肯定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抢占敌方港口码头,利用敌方现有港口设施转运主力上,所以军区首长才要求咸鱼的防救船大队和陵海预备役营参加演练的。”
“也是试验?”
“如果可行,就以陵海预备役营现有的装备为蓝本,组建几个具有海上架桥能力的预备役部队,配合正在组建的四个预备役团行动。”
“咸鱼,你认为可行吗?”冯局回头问。
韩渝沉思了片刻,紧锁着眉头说:“陵海预备役营的动力舟太小,强度不够高,桥板的尺寸和强高同样如此。”
“桥板越大,强度越高,重量也就越大,这浮桥也就越难架设。”
“所以专业的事还是得找专业的人,我们预备役部队只能作为辅助,想真正形成战斗力要靠专业的舟桥部队。”
……
海上的演练进行了两天。
总结用了一天。
明天上午,参加演练的防救船大队和陵海预备役营官兵就要乘实训船返回滨江,东海基地首长为表彰预备役官兵的出色表现,安排专人带大家伙参观基地和基地的舰艇。
东海基地,东经121.4度,北纬31.2度,是中国最大的军港。
军用码头主要位于黄普江进入长江的吴淞口处,经过多年的建设,基础设施较好,有50个泊位。
常年停靠着一些驱护舰和小型战斗舰艇。
沿着码头往西走,可以看到大量的辅助舰艇和登陆舰。
如果乘船去黄普江上游,便是著名的沪东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前者为中国海军建造了几乎一半多的护卫舰和大量的导弹艇,后者则是中国驱逐舰和潜艇的主要生产厂家,有着很强的技术实力。
正因为如此,东海港能够提供的修船能力,是海军其它各基地无法比拟的,这是东海基地的优势之一。
但东海基地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黄普江水道近年来日益拥挤,东海市区的面积又在不断扩大,军事设施旁被民用建筑包围,导致军舰要在完全开放的水域停靠,具有一定风险。所以这里虽然有很多泊位,但却不宜停靠太多舰艇,尤其是战斗舰艇。
马金涛和陈健第一次参观军港,无比激动。
韩渝人在东海,心却在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