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千年恩怨(2 / 2)

天犼军团 冬日浮想 1920 字 9个月前

推棺鬼婆看向阴冷的推棺鬼将董霸,说出的这一段段谬论,反而收起了怒火,随后接着发问到:

“当年祖师诸葛玄让三个徒弟立誓永远不做朝廷鹰犬,就是算定了多年之后的乱世,定会导致华夏各个宗门在劫难逃。祖训里说道:如果生逢于乱世,后辈理应归隐,等天下初定后才可避祸于这宗门之劫。我赵家视如你们董乌两家犹如至亲,已经告知你们,即使违背祖训,朱王爷也非我等这些正道人士所托之人。如一味追随必然会出大乱。我祖上泄露天机劝你们董乌两家迷途知返,哪怕你们违背,也要等待有道明君出现。这样即便违背了先祖遗愿,也奈何是替天行道,走的是大道,而不会迫害后代子孙。而你们不听好意也罢,居然却利用朝廷的权利灭我赵家满门。我就想问问你董家的后人,灭了我们赵家,你们董家得到了什么?”

“没想到过了一千年,你们董家还是这个样子,我想就算懂成文在世,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孙后背居然会背叛师门变成这个样子,也或许说,这些事情,其实就是他懂成文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哈哈哈~你说的没错,其实这一切,都是我董家所为,什么祖训!什么不能依附于朝廷,都是冠冕堂皇的谎话。想当年,你我和乌家的祖辈三人早已学有大成,后又拜入终极推官人诸葛玄门下,为这个老鬼充当开路先锋,在华夏之地立下汗马功劳,在那个鼎盛时期,阴阳两界谁不敢卖我们推官人的面子。但是不管实力,还是天资,我的祖先懂成文都要高于你们两家的先祖,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推官人的下一代掌教都应该是我的先祖懂成文。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那个老鬼居然把自己毕生所学,分成了三份,而把最厉害一本可以篡改天机的《星瑶神算》赠予了赵石。而我们董家却却得到了最弱的一本《赶尸决》。也正是因为如此,赵石的实力才赶超我们的先祖。”

“千算万算最后把别人算了进去,同时也把自己算了进去,你们董乌两家投靠了朱王爷,最后如何,你董乌两家不也是与我们赵家一样,被屠杀殆尽。最后也变成了丧家之犬”

推棺鬼婆此话一出,推棺鬼将勃然大怒的继续说道:

“当初我们并不想杀你们赵家一脉,即使朱王爷给我们两家施加了无比的压力,如果你们赵家不愿与朝廷为伍,可以将《星瑶神算》交付与我们,如果我们可以极其三家之力,既可以得到我们师祖,终极推官人诸葛玄的逆天之力,到那时候别说朱王爷,全天下的宗门势力也会对我们俯首称臣。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而你们赵家先祖宁死也不肯交出《星瑶神算》一点也不顾忌我们董乌两家的颜面。才导致你们赵家全门被灭。而我们董乌两家也都是败你们所赐”

“哈哈哈哈~”

“哈哈哈~”

推棺鬼将董霸的一句话,激起了鬼婆赵九娘癫狂的笑声,随着笑声消失,转而再次变为推棺鬼婆赵九娘的愤怒。

“什么投靠朱王爷!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说到底就是你董家贪恋我赵家的《星瑶神算》。无耻之徒,我鬼婆今天就要杀了你们”

推棺鬼婆说完这一段话,扭头看向了白玉子上官风

“上官大哥,今天你我两人在此,必死无疑,今天我鬼婆要像你托付一件事情,还请上官大哥你竭尽全力”

“说吧!赵妹子,你放心好了,就算贫道一死也会助你离开这里”

“不!上官大哥,你听我说,如今你我二人绝非他们的对手,但是我鬼婆子,还是有办法拖住他们一段时间”

说到这里,推棺鬼婆停顿了一下,随后从腰部内测拿出了一个腰牌,上官风一看不由得一惊。

“这难道是?”

“没错,这个就是我们‘星瑶门’的掌教令牌,也是我们初代掌教星瑶神算的天师牌。我所率领五百星瑶门徒,见令牌如见掌教,今天我把这令牌托付于你,还请你拿回去给予我的孙儿,让他带我执掌‘星瑶门’,而鬼婆子我,今天就要与他们同归于尽。”

白玉子看了看推棺鬼婆的举动,心中不免一丝暗喜,但是脸上不免再次装出难言之色。

“好吧!如今只能如此,妹子,你托付的事情,我一定办到”

白玉子上官风接过了令牌,脸上的凝重之色却突然发生了一丝变换,只是这种变换只在一顺之间。但实实在在的让周围的众人看在了眼里。

同样在这个时候,张大器也在观察现场中所发生的一言一行,殊不知原来推棺世家还有如此复杂的故事,要不说不管多么强大的帝国,最终都是毁于内部,如果当初三家一起归隐,虽然势力会有所缩小,但是也会保持相对的实力。五代十国的时期多么混乱,七十年间华夏经历了十几个朝代,人口从六千多万减少到三千多万,如此庞大的战争规模,作为修行世家,的确是最佳的保全方式。

想到这里张大器不免对《星瑶神算》赵石的后人,赵九娘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意,想他赵家,千年之中依然秉承祖训,实属难的,而星瑶门的大起大落,后人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也让张大器深表惊呼,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推棺鬼婆的一生实属不易。

本来张大器心里就想,根据他多年的经验,对比两边的实力,白玉子和推棺鬼婆必败无疑,而就在刚刚推棺鬼婆对白玉子的重托,根据电子虫发来的信息,张大器看的也是非常清晰,只是张大器没有想到白玉子居然如此痛快答应了,而刚刚露出的那一瞬间的笑意,也显然被张大器看在了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