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郑家一年的年利润,在两千万两至三千万两。
东印度公司的年利润比郑家肯定是只多不少的。
咦,海阁老,咱大明今年岁入多少两来着?”
张世康说罢,饶有兴致的看向海中期。
海中期当然知道张世康这是在嘲讽,因此连理都没理他,就当没听到。
大明今年年入两千六百多万两,不见得有人家老郑一家子挣得多,更比不上东印度公司。
虽然今年大明没有征收田赋,但也能从侧面看出来,远洋贸易究竟有多挣钱。
当然,张世康这么说,只是单纯的想激发崇祯老哥和内阁对于远洋贸易的兴趣。
毕竟没有什么比白花花的银子更有说服力的了。
对于郑家和东印度公司的年利润,张世康知道更多的是,这其中有相当的比例,并非贸易所得。
不论是郑家,还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亦或是小弗朗机人,都会时常客串海盗的职能。
比如郑家,但凡是在他掌控的三条航线上不交保护费的,都会被郑家劫掠一空。
而荷兰东印度公司就更猛,仗着海军无敌,经常洗劫小弗朗机人的商船。
有本买卖,哪里有无本买卖来钱快。
当然,张世康也不笑话人家,因为他也想抢,嘿嘿。
果然,张世康一张口就是年利润上千万两,而且还有理有据的搬出郑芝龙和红毛夷,兵部工部等不相干部门倒没什么,对银子对数字比较敏感的海中期,立即就没了脾气。
身为大明的财政总管,海中期是很有觉悟的,别人找他要银子不好要,但倘若给他送银子,那他就举双手双脚赞成。
“不知张阁老打算给朝廷分多少份额?”海中期一张口就直指问题的核心。
“两成半。”张世康直接报出了数字。
这个份额当然是和联胜全体理事商议出的份额,今年年初瓷器工坊正式投产的时候,便定下了各自的份额比例。
“才两成半?”海中期明显不满意的皱了皱眉头。
“知足常乐呀海阁老,就这还是我努力为朝廷争取的,有条件的哟。”张世康轻笑一下,似乎对海中期的不满并不买账。
“什么条件?”
“前期时,和联胜若遭遇不可抵挡的强敌,朝廷在海事上,应力所能及的帮忙。
同时朝廷应允许和联胜拥有自己的海上武装,若日后和联胜在海外开拓了殖民地,殖民地的领土主权归朝廷。
但贸易权归和联胜,且是独家贸易权。
当然,和联胜的海上武装,不得超过朝廷水师的一半,这是很后面的事,倒是不用过于计较。”
和联胜的主要股东都是勋戚,勋戚本就依托于朝廷,朝廷兴则勋戚兴,朝廷亡则勋戚跟着完蛋。
而且除了张世康本人直接掌控兵权外,其余勋戚均不直接掌控兵权,且日后将立下规矩,凡掌兵的勋戚,均需退出和联胜。
除此之外,凡和联胜成员,不得在国内经商,一旦开始运营和联胜,所有勋戚在国内的商铺都要出让给百姓。
这主要也是为朝廷的长治久安和国内商人阶层的稳定考虑。
海中期皱眉沉吟了一下,朝廷份额是两成半,若这商会果真每年能从大海里攫取到两千万两,那每年国库的收入就会增加五百万两。
嗯,还是有点少。
“不知张阁老的份额是多少?”海中期陡然间问道。
“百分之十二,哦,也就是一成二分。”张世康随口道。
“其他勋戚呢?”海中期又问。
“参与和联胜商会的勋戚共计六十四家,除我之外,英国公府五分,定国公府、泰宁侯府、西宁侯府各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