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大帅有所不知,今年夏天,朝廷派了人来,拉了不少红薯,还有一种叫土豆的东西,说是要让俺们镇子上的人耕种。
但是俺们镇子上的人,都没听说过这玩意儿,都担心这玩意儿不产粮食。
朝廷虽然是免费发放种子,还教俺们耕种,但却说会每隔十天来查看一次,大部分农户都不敢贸然种咧。”
张世康一听就大致明白了。
因为只有五千亩的产量,所以不论是红薯还是土豆,产下的种子有限。
为了防止百姓要了免费种子后却不耕种,宋应星便让培养出来的老农户带着衙役四处探查。
一方面是监督百姓耕种,一方面如果出了病虫害,也能教百姓如何处理。
但毕竟是新作物,这时候的百姓并不想接受新事物,抱着先让别家试试看的心态,不少人并不敢冒险。
而自己探访的这家,很显然就种了红薯,而且还获得了丰收。
当其他农户发现这玩意儿产量大时,自然就会眼红,又因为朝廷解除了百姓们大部分的禁锢,比如经商。
便会有人打这个主意,做些收购红薯,再高价卖给其他农户赚取利润的事。
是以这老汉起初一听张世康询问红薯的事,立即就变得格外警惕和排斥。
“那为何老汉你却敢种?”张世康饶有兴致的问道。
“嘿嘿,这全赖大元帅的威名呀!
当初那京城里的人说,这红薯乃是大元帅您老人家大力推广的,说产量比麦子高。
若是那外人说这个,俺不信,但大元帅您说的,俺就信。
周围的邻居也感激您老人家,但他们都是假感激,大元帅推广的东西,他们都不信,就俺家信!”
老汉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大抵上是农人,见了偶像,也不忘记拉高踩低。
“大帅可知道今年秋天俺家产了多少红薯吗?”说着,老汉伸出了双手。
“卖了足足十两四钱多银子咧!”
老汉有些激动的道。
北方旱作区种植麦子,正常年月平均亩产约莫在一石左右,好点的地能有一石多甚至两石,但差点的地,或者年景不好,可能只产六七斗甚至更少。
而今岁粮食的价格,经过朝廷的多番努力,最终稳定在了一石三两,随着北方水渠的不断挖掘,粮食产量也会不断提高。
如果没有大的变故,根据宋应星与户部的估算,有望在两三年内,使粮食价格再度回归一两一石的稳定区间。
当然,这也得益于天下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这里头也有民心思安,以及百姓是为自己耕种,而不是大户的佃农,也进一步提高了百姓的积极性。
第一茬收获的红薯,朝廷里专门派人征收,当然鉴于红薯水分高,价格没有常规作物那么高。
但即便如此,老汉只卖了六成,就卖了足足十两四钱多银子,白花花的银子呀,老汉活了四十多,家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银子。
“你家种了多少红薯?”张世康随口又问。
老汉顿时有些难为情,扭捏了一下才如实道:
“回大帅,俺家种了……种了两亩地。”
难怪这厮不好意思,家里十二亩地,就种了两亩。
对大帅倒是有感情,但不多。
不过张世康也不在意,不论如何,红薯的亩产比麦子要高上不少。
有了第一次的推广,口口相传之下,到明年开春,朝廷几乎不用推广,百姓们就都要抢着种了。
相比于麦子,不论是土豆还是红薯,耐旱能力都比传统作物要强。
想起旱情,张世康便又想起今年的挖渠运动,不由得又问道:
“今年年景如何?朝廷组织的挖渠计划,可有惠及你们朱仙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