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烂摊子(1 / 2)

村民吴长源看着地里的淮山,脸上愁容惨淡。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往年收购商这个时候早就来到村里,一辆一辆的大车开始装车往外运。

但今年却无声无息。

去年他家的淮山大丰收,13亩地全种上了淮山,共卖了38吨,足足三辆大车才运走,按谈好的合约价,每吨收购价3500元。

扣除投入,不计人工,一年收入在7万元以上。

今年他加大投入,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5亩。

为了便于挖取,还采用了竹筒法种植。

村民们看到吴长源这方法可行,纷纷跟进,和世纪集团旗下的荣盛农业签订了供收合同。

眼看着时间到了,但荣盛农业已经人去楼空,最后看大门的大爷告诉他,他自己也被欠了三个月工资。

吴长源看着挖起一部分的淮山,心中的焦虑难以言表。

不但自己今年可以要全部赔进去,连跟着他种植的村民,很多还是亲戚,现在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众人都没了心力再挖,就像面对跌破心理预期价位的果农一样,宁可烂在枝头,也不准备摘了。

他找了当地的乡政府,乡里又把问题反映到了县里。

但一时间又哪里能找到合适的批发商?

不管是人、车、销售渠道、加工企业,这都是一个个庞大体系,一个县里,最多只能在县电视台报道一下。

结果不报不知道,一报就引来多个乡镇的反映,不但是吴长源所在的乡,县里其他地方的生姜、大蒜等种植户,都和这家荣盛农业签有供收协议。

县里一听,问题很严重,当即派人了解具体情况。

反馈回来的信息让他们暗暗心惊。

下辖15个乡镇,共有1.8万户农户都和荣盛签有供收协议。

而荣盛现在人已经跑光了。

这是何等的卧槽?

向肉菜市场了解过情况后,商户们都表示无力消化这么多的产品。

县里又向市里反映。

结果兄弟县同样有这样的情况。

到处都是“xx滞销”的新闻。

市里和各县一合计,打算寻求直播平台,通过具有全渠道发货能力的电商合作。

可是一时间又哪里找得到,何况他们的产品无论是种类还是品种,都没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电商大户也没有余粮,有限的人力物力都会倾向于订单收益比更高的农产品。

在直播里营造的视频背景,例如直接在田间地头采收,打包等,只是直播效果。

真实的情况是先集中收货,在专用的场地存储和打包,不然一天千上万个快递,怎么可能打得完?

在地里,连订单页的打印面单都没法贴。

而合作的物流公司,则是直接派人派车收件,这整个过程,快捷、高效、专业性极强,普通农户根本干不了。

几大网购平台都开通了农产品销售直播频道,这是国家出面,以半强制性+鼓励性的方式运行的。

在政策扶持下,近些年来也颇有一些成绩。

然而,这只是农产品销售渠道的一个补充,注意,是补充。

在整个华夏,粮食、蔬菜、水果总产出超过20亿吨,购物平台承接的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强大的传统经销商、批发商、加工商、贸易商渠道才是这个体系里的大头。

尤其在新鲜农产品未能及时消化,会马上转到加工商环节。

很多人对农业侃侃而谈,但面对多到爆炸的具体事务,却两眼一抹黑。

时效性、季节性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