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太平圣惠方》载有熏洗方剂163首。《宋史王克明传》载:“卢州守王安道风禁(噤)不语句日,他医莫知所为。克明令炽炭烧地,洒药,置安道于上,须臾而苏。”可见熏蒸疗法对中风失语治疗确有疗效。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子和,则把熏、蒸列为汗法之一种,指出“亦有熏渍而为汗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多处记载有用熏蒸法治疗诸疾。张景岳则用“嗽烟筒”吸药烟治疗寒嗽。其它如《外科正宗》、《证治准绳》等都载有熏蒸疗法。迄至清代,熏蒸疗法日臻完善。特别是吴尚先的《理沦骈文》与赵学敏的《串雅》尤为突出,前者记载薰法达50多处,后者立有“薰法门”、“蒸法门”专篇,并称“治外以针刺蒸灸胜”,对熏蒸熨法做了诸多介绍,切合临床实际。由于中药熏蒸疗法简便有效,用途广泛,故时至今日仍被大量应用于临床。
患者耳部接受熏蒸后,毛孔受热便会扩张,血液的循环也随之加快。再选用耳部容易吸收的特效药物,通过熏蒸,药物由耳内经络传导,直达病灶,激活受损听觉神经。治疗所用药物均为矿物类、动物类和名贵中草药,经科学方法配制而成。最后辅以内服药物,调节耳蜗听觉,促使神经纤维细胞恢复,最终达到恢复听力的目的。
1,热效应的物理刺激作用
1皮肤在热效应的刺激下,疏通腠理,舒经活络,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2 毛细血管扩张,行气活血,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状况,同时排废排毒,使得机体气血畅通,代谢平衡,改善亚健康;
3热效应温通解凝,能促进血瘀和水肿的消散;
4热是治病因子“风、寒、湿”的克星,能有效排除体内的“风、寒、湿”邪,对因“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热疗能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
5人体的肾,女性的卵巢、子宫,是喜温恶寒的器官,热效应作用下,这些器官的血液循环加快,活性增强,调节并维持这些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患部的直接熏蒸,药蒸汽通过皮肤的渗透、转运、吸收,直达病灶,药效高度聚集,在病灶处清热解毒,散寒消肿;祛风燥湿,杀虫止痒;舒筋活络,行气止痛。通过患部皮肤吸收,高浓度的药物直达病灶,这是中药熏蒸相对内服药最为突出的优势,因为人体的有些组织如肌性组织、结缔组织、筋骨膜类组织,由于本身的结构,导致血液中的药物穿越脂膜的透过率很低,从而使得治疗效果不理想。比如妇科炎症,医生会开洗液和栓塞药物;关节疼痛,医生会开贴的膏药,目的就是解决高浓度的药物直达病灶的问题。
整体性药理效应分为穴位经络效应和血液循环效应。
穴位经络效应:
中药雾化气体中所含的芳香化浊、辛香走窜的药物离子作用于皮肤、腧穴后,在穴位经络效应和穴位的信息效应影响下,通过神经体液装置和经络系统,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达到迅速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和免疫功能。
血液循环效应: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后,一部分药物进入毛细血管,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稳态扩散至全身,调节全身状况。
适用范围
1、精神疾病: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头痛症、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等。
2、风湿类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3、骨伤类疾病:腰椎间盘脱出症、肩周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