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没明说,但是话里话外的意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在点醒自己。</P>
常安大胆推测,应该是父亲有什么行动被知晓了或者被皇室猜忌了。</P>
“请太后放心,臣女回去后,定将太后告诫说与父亲,时刻谨遵太后旨意,不敢行差踏错。”常安跪谢道。</P>
太后心想,大抵是常安听懂自己的话外之意,一扫刚才晴转多云的脸色,跟刚才严肃威严的她判若两人,眼神稍后,语气柔缓地说道:“刚才演到哪里了?继续吧。”</P>
后边的陈公公抬抬手,悠然的丝竹声再次想起。</P>
刚才一番对话结束后,此时的常安心神不宁、魂不守舍,仿佛整个世界都与她无关一般。她的目光游离不定,思绪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很快,她便寻找到一个回家拿戏文的借口,匆匆忙忙地退下了。她心急如焚,脚步匆匆,像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亟待处理。她一路狂奔回到相府,气喘吁吁,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决绝。</P>
“父亲!”常安在相府门口停下脚步,用尽全身力气喊出这两个字。声音回荡在空气中,带着一丝紧张和急切。方策刚刚商议完事情,正准备踏出书房。听到女儿的呼喊声,他不禁皱起眉头,心中涌起一股疑惑。但看到常安那焦急的神情,他还是决定跟着她回到书房里。</P>
进入书房后,常安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她凝视着父亲的眼睛,然后将今天与太后的对话原原本本地重复转述给他。她的语气沉稳而坚定,每一个字都说得清清楚楚,没有丝毫遗漏或隐瞒。方策静静地听着女儿讲述,脸上的表情渐渐变得严肃起来。他意识到这次对话可能会对他们家族产生重大影响,必须谨慎对待。</P>
方策心中暗自一惊,难道说自己与李信私下交往之事已经被皇帝和太后所知晓?此次提醒,莫非是暗示他应该罢手了吗?他不禁陷入沉思之中,回忆起最近与李信的接触以及可能引起怀疑的蛛丝马迹。越想越觉得不安,额头开始渗出汗珠来。皇帝和太后一向精明睿智,如果真的发现了什么端倪,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啊!想到这里,方策决定采取行动,以防万一。</P>
但他也琢磨不清皇宫是不是知道了什么,又觉得太后有几分诓自己的意思在里头,伺机而动,谨慎为上。</P>
于是也不敢多说什么,脸色肃穆地对常安说:“你稍后还是回宫,若是太后问起,你说父亲感恩太后恩德,定不负太后皇上的期望,其他的不要说太多,在宫里头,你谁也不要相信,只能自己保护自己,慎言慎言。”</P>
常安点头表示明白,父亲终归不会害自己。回宫后好几天,太后却没再次提起这件事。</P>
又过了三天,常安跟太后辞行,跟戏班子讲的戏文也有七八部,足够撑一段时间,而且茶馆的戏文要跟上,不然听客也会有意见。</P>
经过八天的相处时间,太后总体对常安很是满意,依诺赏赐了满满一大箱珠宝给常安,陈公公亲自护送回府,常安学着陈氏,偷塞了两大手珠宝给陈公公。</P>
陈公公表示也很满意,相府的人就是懂事,就喜欢跟这么爽快的聪明人打交道,乐呵呵照单全收后便屁颠颠回宫复命。</P>
八月初二,天朗风清。皇帝书房内,一众王爷挺拔站着。</P>
皇帝威严的眼光扫视了底下几人,漫不经心道:“朕也不跟你们废话,你们当中,有谁想要任职督军?”</P>
想。谁不想呢?</P>
督军这个职务,其地位尊崇无比,可以统辖一切军事和政务事宜。这不仅意味着能够拥有属于自身的强大军力,更代表着有机会去拓展领土、扩大势力范围。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坐上了督军的宝座,就相当于掌握了半边天下的兵权!面对这样的诱人职位,又有谁能不心动呢?毕竟权力越大,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啊!这样的美差,无疑会让无数人心驰神往,趋之若鹜。</P>
只是想要都在心,面子上谁都不敢明说。</P>
众王爷面面相觑,谁都不敢先开口。</P>
“都哑巴了吗?”皇帝厉声道。</P>
庆王率先站出来,跪拜道:“父皇,儿臣认为,督军位置事关重大,涉及兵权,定要交给妥当持重之人才能担此重任。”</P>
这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我作为 皇长子,成熟稳重自然不在话下,这个位置理应由我来坐才最为妥当。</P>
然而,他却并不想主动到毛遂自荐,而是需要等待自家那位尊贵的皇帝父亲亲自开口任命。毕竟,这样的重要决定,还是得由皇上来做出最后的定夺啊!</P>
李弘也进言道:“父皇,儿臣觉得督军任职兹事体大,应在朝中与诸位大人商议,贤能者居之。”</P>
庆王白了李弘一眼,心里很是不爽,这九弟,处处与他对着干。</P>
永王偷看了自己老爹一眼,见他一脸阴沉,知道他肯定不满意这两个答案,索性也站出来道:“回父皇,儿臣倒是认为,督军位置可以认命两个人担责,一左一右,互相监督,更能胜任。”</P>
皇帝意外看了永王一眼,又看了其他皇子都不做声,顿时生气道:“一群不成器的东西。大丈夫欲成事,需进退隐显决断有章。一个督军的位置,你们就畏手畏脚、推三阻四,都给朕滚出去。”</P>
众王爷挨的一顿训骂,个个老老实实地躬身退出,不敢触怒龙颜。</P>
贤王府中,李弘正经端坐在书桌前,低声问道“刚才殿中之事,你怎么看?”</P>
“王爷,庆王对督军位置似乎势在必得。”辛武答道。</P>
“他想要,父皇未必给他。”李弘不甚在意道。</P>
知子莫若父,荣圣帝知道各个儿子几斤几两。</P>
同样的,儿子也知道父亲的手段。</P>
此番父皇看似是要让他们几人去公平竞争、凭实力夺取,实际上,这件事的结果如何,想要将这个恩赐给谁,恐怕皇帝老爹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定论和人选。毕竟作为一国之主,皇帝老爹自然有着自己的盘算和考量。</P>
所以说,这场所谓的竞争,或许只是一个形式罢了,真正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皇帝老爹手中。而其他人,也不过是陪跑者而已,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都难以改变最终的结局。</P>
“那王爷有意要跟哪位大臣结亲吗?”辛武话锋一转,突然问道。</P>
李弘一怔,这个话题父皇母妃皇祖母都提过,这次秋后就要选妃,看来是躲不了了。</P>
他反问辛武,“你觉得哪家小姐合适?”</P>
辛武挠了挠头,略微有些尴尬地说道:“论相貌的话,属下也只是曾经见过方小姐一面罢了。至于其他人,属下实在是没有什么机会能够遇得见,自然也就无从比较起了。”他的语气之中带着几分无奈和遗憾,似乎对于自己这样的回答并不是十分满意,但事实就是如此,他也无法编造出更多的话语来。</P>
又想了想,辛武认真分析道:“如今庆王羽翼渐丰,又与丞相走得近,虽然明面上他们还不敢结党营私。但私下就不好说。如果庆王娶了丞相的千金,朝中丞相提拔的那些人,定是投奔庆王那边去,这局面对王爷很是不利。但如果王爷娶了纪将军的千金,以后朝廷上,纪府将是我们最好的后盾。我们势必可以跟庆王争一争。”</P>
李弘淡淡地道:“这些本王都想过了,那个人肯定也知道这些。既然都看透这一点,走哪一步都在别人掌控意料之中,这条路就行不通。”</P>
言之有理,不过,这也是好像唯一行得通的办法。</P>
辛武有些挫败,苦恼道:“可是王爷,如果您不能娶纪小姐的话,等庆王娶了方家千金,如虎添翼,将来万一他针对咱们,或者举事什么,我们恐怕难以抵挡。”</P>
辛武越说越着急,他双手紧握成拳,似乎想要把心中的担忧和焦虑都发泄出来。他看着王爷,眼中充满了急切和期待,希望王爷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采取行动来改变目前的局面。</P>
李弘勾起唇角,信心满满地说道:“话虽如此,那若是本王先一步上奏要娶方家千金呢?”</P>
辛武眼前一亮,好像破局一般,连声道:“王爷英明,如此一来,丞相必定对王爷有所顾忌,但若是庆王也跟纪府结亲呢?”</P>
李弘摇头,自信道:“不会,纪顺昌不屑跟他结亲。”</P>
纪顺昌看似一介武夫,但实则老谋深算,不然也不会一路升官到大将军位置上。</P>
这人深知皇室勾心斗角,私下已经早跟皇帝谈妥,自愿驻守边疆十五年。</P>
以军功换取子女婚姻自由,所以其子女,自然也不在皇室姻亲的候选人当中。</P>
而方常安不一样,方策是丞相,朝中大多官员都是他一手提拔,收拢了丞相,相当坐拥了半个朝堂。</P>
只是这个方策有自己一套为官之道,并不曾见他与哪个官员走得近,一直独善其身,所以才受皇帝器重。</P>
就连那个人跟丞相暗中有往来,也是经过多年暗探才得知。可见这丞相心机顾虑颇深,行事谨慎。</P>
所以如今,也确实只有自己先出手,自己主动提出娶方策之女,投石问路,借此来看各方反应,以作对策。</P>
既然娶谁都一样,那何不娶个自己不那么排斥的。而且,方策这个女儿,举手投足但是没有贵家小姐那样忸怩,娶她一箭双雕,倒也是个挺不错的选择。</P>
翌日,荣圣帝刚退完朝,李弘就直奔乾龙殿内。</P>
此时荣圣帝正在埋头勤劳地批改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