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后的一切变得不容置疑,无法改变,历朝历代都试图抗拒,但仍被儒家毒瘤牵累。</P>
而秦国由法家登峰,又因严格的法治而饱受压抑。</P>
并非全体都受影响,但这确实是原因之一。</P>
在思索着若未来自己成为皇帝时,让儒家与法家共存的想法,将闾突然觉得可行。</P>
因此,他决定暂时放过小圣贤庄。</P>
灵感突现让他做出新的抉择。</P>
确实,只有将闾自己能说服自己,外人难以影响他。</P>
\"嘶!……\"</P>
短短数句,众人似乎看到了铺天盖地的惨状,令人心惊胆战。</P>
株连九族的酷刑一旦推行至燕、齐两地,又有几人敢图谋不轨?</P>
高压之下总有反弹,这么冷血的刽子手,怎能放任自己去冒这种险?</P>
何以敢?</P>
荀子深深呼吸,仿佛要将这股寒气吸入肺腑。</P>
\"公子这般行事,可虑及身后的千夫所指么?\"</P>
亲手创出的诛九族法,荀子有些无言以对,但它必然载入史册。</P>
从此以后,“株连九族”或将成为常态,抄家之举将会牵扯出更多无辜之人。</P>
这对他们是无妄之灾,他难以理解。</P>
对于荀子来说,名望似乎更重要于一切,他越发困惑这种惩罚。</P>
这样的责骂声,会在未来流传千年。</P>
\"质疑我是他们的惧怕,他们越是怕我,就越证明我的权威必须得服从。\" 将闾屈膝而坐,这是他在这十六年中习惯的姿势,尽管外面凄厉的哭喊声让他毫无波动。</P>
随后,一个小头目闯进来报告道:“大人,我们击毙三百零六人,擒获七百八十二人,经确认大部分为王侯贵族,有些还带着妻儿家人。\"</P>
哗——!</P>
扶苏与荀子的脸色骤然大变。</P>
尤其是荀子,虽然隐约估得到难民的数量,但绝不会有上千人,估计也就是几百而已,那三百多名从哪儿冒出来的呢?来自小圣贤庄啊!</P>
荀子颤巍巍指着将军令狐,但却说不出半个字。</P>
似乎没察觉到二人惊恐的眼神,令狐点点头,淡淡回应道:“这是儒家圣地,不可 。</P>
所有人拖去院落中处决,凡敢散布‘二世短命’言论的,满门抄斩记上一笔。\"</P>
残酷而冷漠的话语伴随那小头目的离去,在荀子和扶苏心中激起了滔天骇浪。</P>
他们几乎绝望地看着那位疯狂的 者——万一也被波及,那就完了。</P>
“噗!”“噗!”悲号声比之前更凄惨了,甚至夹杂着妇孺孩子的哭诉。</P>
小孩更是不能放过的,亲人们被残酷杀害的记忆将让他们成为未来的秦朝反对者。</P>
至少,九成孩子会长成为反抗秦朝的勇士。</P>
荀子终是按捺不住愤怒:“何必赶尽杀绝?”</P>
令狐默不作声,起身走到了门外。</P>
凝视着庭院中行刑的一幕,他眼中毫无温度。</P>
他看着茫茫雪景说:“我已厌倦寻找,一找便命中目标;经历过逆风,自然能够抵御任何方向来的风暴,驾船前行,我不喜欢留下麻烦。\"</P>
荀子,扶苏,还有门口的颜回三人瞳孔骤然收缩。</P>
这哲理性的言辞竟是出自这位年轻的屠夫口中,让他们无法想象。</P>
而更让他们震惊的是,直到此刻,荀子才意识到他或许只是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年罢了。</P>
砰!</P>
荀子感觉一阵晕眩。</P>
如此具有见解的人,竟会有这般残暴的行为?荀子难以理解。</P>
颜回更是困惑。</P>
他们只能用惊愕的目光看着那名刽子手。</P>
事实不容否认,今天,将闾已成他们的恶魔幻象,恐怕此生难以摆脱。</P>
未听完令狐接下来的话,荀子没有反驳,仿佛明白一切后果,静静等待。</P>
就连扶苏也不再敢开口,害怕触怒了这位嗜血的恶魔。</P>
最后,令狐平淡地道:“你们今日能逃脱只是侥幸。</P>
小圣贤庄与儒生集团罪无可恕,本官当全盘清算。\"说完,他略有停顿,而这无声的暂停,像是锋利的箭矢深深插入荀子与扶苏心房。</P>
两人明白,其他人可能会当做玩笑开,但眼前这残酷的教训,是无数鲜血堆砌的警钟,而非虚词玩笑。</P>
他们眼中的生命的轻视尤为可怕,刚才匆匆拉去处理尸骨的军士们眼中对令狐那毫不掩饰的崇敬也印入他们心里:一旦这号人物得势或掌权,天下必将风雨如晦,无人能止。</P>
离别之际,令狐深情扫了一眼扶苏,这个青年显然已经无可救药了,他心中对此有所洞见。</P>
在步入门槛时,背后一名年纪尚轻的士卒前来报告:“将军,贤庄内已完全搜查过,不过没找到任何名为张良的人物。\"</P>
“算了,可能是命中注定吧。\"荆闾毫不在意。</P>
在这样的时世、这样的天地中,仅仅凭一己之力就改变历史轨迹真的可能发生吗?</P>
不,那是不可能的。</P>
秦国统一进程中,力求消灭潜在的反抗势力,即便是贵族的残党也不能放过。</P>
事实上,俘获的燕国人至今仍关押在临淄,接受着秦法的教训。</P>
这些被囚俘虏不会轻易释放,包括齐国战俘在内,他们都将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在进攻魏国时成为先行冲击的力量。</P>
不服从者的亲人也将受到株连。</P>
高压之下,没有人胆敢反抗,这是确信无疑的事情。</P>
荆闾对自己的掌控力颇具信心,尤其在秦朝强大时期更是如此。</P>
“说不定,该考虑在咸阳部署二十五万大军,严守都城。\"荆闾暗自思忖着。</P>
他记起明朝似乎也是这般举措。</P>
行走在这个洁白世界的道路上,他思绪万千,无暇顾及其他。</P>
“你的名字是什么?”荆闾停下脚步,询问这个年轻将领的姓名。</P>
当然,这名年轻将领相较于荆闾来说是年长许多的。</P>
“末将唤作李信。\"年轻的将军回答。</P>
“李信?”荆闾的声音不由自主地带上了些惊讶的色彩。</P>
这个名字对他而言无比耳熟。</P>
这位若是无蒙恬之战败,可能名声还要盖过蒙恬,因为他崛起于伐燕灭赵的战役,只是由于荆闾展现出的卓越才识,李信并未真正接过统军之权。</P>
荆闾也没料到,如今这人就在他的幕下效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