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琐事(2 / 2)

“回了,干娘还差人送信过来,说是过年时她要回老家祭祖,路上不好走,得提前出发。”</P>

绣春从袖子里摸出了一张折得小小的信纸。</P>

姜挽月眉头蹙了蹙。</P>

“得三月份才能回来?”</P>

“是呢!越往北,天气越冷,干娘老家那边,河道都会结很厚的冰,马车都很难上路,得等开春了才能出发。”绣春说着,叹了口气,“干娘家中就她一个人了,不回去不行。”</P>

姜挽月重新折好了信纸。</P>

“路途遥远,她一个人上路也不放心,这样吧!让家里花钱雇一队镖师,再找两个官府或者军中的人同行。”</P>

绣春眼睛一亮。</P>

“奴婢这就往家中送信,老爷夫人肯定能安排好的。”</P>

姜挽月想了想后又说道:“到时候你替我去送送干娘,我现在也不能随意出宫。金银之物就不送了,干娘也不缺这个钱,而且财帛动人心,银子带多了说不定会出事。对了,上个月皇上不是赏赐了好些药材吗?选几样好的给干娘送去。她肯定喜欢。”</P>

这一系列安排,可谓是妥帖无比。</P>

绣春认真记了下来,立马去办。</P>

这一上午,姜挽月除了收礼,就没别的事儿。</P>

到了午后,钱嬷嬷带着老马的消息返回。</P>

姜挽月立马来了精神,叫人把钱嬷嬷领进了东次间,还让丫鬟们上了茶水和瓜果点心。</P>

钱嬷嬷花了不少时间才说完。</P>

姜挽月听完后,心下大定。</P>

这些出事的官员,除了那冯公公,其他人都和李策没什么干系。</P>

马副尉还特意打听了这些人的姻亲朋友和在衙门中交好的同僚,关系网中,都没有和东宫一系有关的。</P>

既然不是李策干的,姜挽月就放心了。</P>

只是,这件事在姜挽月这里是放下了,但在朝中却一直放不下。</P>

刑部查了许久,一直没查到有用的线索,皇帝气得在朝会上大骂刑部无能,刑部尚书都跪在地上请罪了,也没能打消皇帝的怒气。</P>

最后还是太子发话求情,皇帝才没治刑部的罪。</P>

这几件案子一直不解决,朝廷的面子都要被人撕下来扔地上踩了。</P>

就在这个时候,六皇子,也就是刚刚能参与朝会的良王提了个主意。</P>

广发告示,许以财富、名声、爵位,请民间的能人志士来查。</P>

皇帝自然是不肯的,这告示要是发出去,不就想当初昭告天下朝中无人吗?</P>

皇帝丢不起这个脸。</P>

最后商量来商量去,想了个折中的法子,让刑部自己去发告示招人。</P>

反正这事儿本就该是刑部的责任。</P>

皇帝一看和自己没关系了,到时候丢人也不是丢自己的,就撒手不管了。</P>

散朝后,李策回到了东宫,心情一直不错。</P>

如今他身边得用的太监,分别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汪公公,和一个三十多岁的梁公公。</P>

此刻,身边跟着的就是汪公公。</P>

汪公公觑着主子的神色,小碎步跑了过来。</P>

“殿下,快用午膳了,您打算在哪用呢?”</P>

李策停下脚步。</P>

“去宜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