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依然倚靠的是上次获取的离线数据,莫余所需的信息很快被搜集整理了出来,条条桩桩列的十分细心。</P>
有关戴森球建设的历史、缘由、舆论、争执与决策、建设过程……林林总总,十分丰富。</P>
对了,不能叫细心,只能说整齐。</P>
因为作为一个不具备自主意识的助理人工智能,苔藓是没有心的。</P>
关闭掉还在跌跌不休的电视机,莫余走到桌边拉开椅子,一屁股坐在上面,又拽过来饮料和一盘小方块零嘴儿,然后才表情安逸地开始仔细看苔藓给出的资料。</P>
“唔?还有这事儿?是以前忽略的信息,有趣。”</P>
这个文明对戴森球的研究,最早的时候,应该追溯到久远时间之前的科幻小说里。</P>
最初戴森球只是作为一种有趣的太空巨构被讨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虽然它有不少合理性,但是未来的人们很可能并不需要建设这种东西。</P>
毕竟戴森球可以获取海量的恒星能源,那是来自于元素聚变的伟力,但谁知道以后的人们的技术水平会发展到哪一步呢?说不定到时候根本不需要这种东西。</P>
后来的发展,似乎印证了这点,随着核聚变的人工可控,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涌现。</P>
不过,又过了很长很长时间以后,人们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人的能源消耗也在不断的提升。原本看起来十分充沛近乎无限的聚变能源,竟然开始捉襟见肘起来。</P>
那段时间,新的聚变能源站一座又一座的落成,运输飞船不停地前往周围气态行星采集聚变原料,运回母星。这期间,人类还对相邻的一颗行星进行了宜居化改造,花费了巨量的时间和成本,成果也斐然。</P>
这时候,能源短缺渐渐成为大家都在讨论的新闻,限额开始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时候,戴森球的设想被真正的摆上了台面,只不过最初它还是大家嘲笑的东西。</P>
毕竟,无论是建设成本还是单位面积接收效率,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依然有些不可接受。</P>
前者是因为物质来源都是问题,更何况将这些物质运送到合适的轨道上建设,后者则是因为太阳能的单位量十分有限,需要的结构体积也超出人们的想象。</P>
这个提议很快被喷的一无是处,无疾而终。</P>
但是能源短缺的客观规律不会受影响,短缺越来越明显,能源最低限额虽然一直在缓缓提高,却总是跟不上大家的需要,面对这根勒在脖子上的绞索,大家都十分痛苦。</P>
于是戴森球的提案,再次被翻出来。</P>
这次它得到了少的多的反对声,大家也开始郑重的讨论,人类是否有能力建造一颗戴森球。</P>
许多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一场会议。</P>
最终,第一座落在母星和恒星格朗日点的太阳能收集站,被首先决定建造,人类决定在里面验证太空建造技术,并对戴森球建造计划进行预先推演。</P>
也就是莫余现在脚下的这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