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国子监祭酒(1 / 2)

国子监祭酒</P>

他的一席话,引起了凌恒的好奇。</P>

“谁?”凌恒问。</P>

王敬卿左顾右盼,声音压得更低了:“国子监祭酒罗彦济!”</P>

“他怎么来了?”凌恒皱眉,面露凝重之色,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厌恶。</P>

站在旁边的凌远听到罗彦济这个名字的时候,也是下意识的皱紧了眉头。</P>

罗彦济,靖康二年进士,入仕之后,在登闻鼓院当差,期间一直寂寂无闻,直到靖康六年,匈奴人率军南下,围困京师。</P>

朝廷委派大臣前去与匈奴人谈判。</P>

罗彦济便是其中之一。</P>

当年和匈奴人谈判,虽然以大宣王朝割让燕云十六州,每年纳贡,史称靖康之耻告一段落。</P>

但罗彦济的仕途,却一改当初的寂寂无闻。</P>

短短三十余年,从登闻鼓院,到殿中侍御史,最后一路升迁到国子监祭酒。</P>

罗彦济虽官居国子监祭酒,但当年的事情,导致天下士子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P>

有的士子认为。</P>

当年大宣又是割地又是向匈奴人纳贡。</P>

归咎原因,就是朝廷派去的大臣态度不够强硬所致。</P>

罗彦济当年作为与匈奴谈判官员之一,如今又官居国子监祭酒,简直是有辱斯文。</P>

而有的士子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当年若是不割地纳贡,大宣早就亡了,况且,当时谈判的主动权,掌握在匈奴人手里,朝廷派出去的人,根本毫无话语权。</P>

简而言之,罗彦济在天下士子眼里,一直饱受争议。</P>

这也是为什么,提及罗彦济的时候,王敬卿会压低声音,有所顾忌,因为在场的士子里面,就有支持或贬低罗彦济的。</P>

说话太大声,落到别人耳朵里,免不了又是一番激烈的争执。</P>

事情万一闹大,那就不好收场了。</P>

谈话间。</P>

罗彦济领着凌远,凌恒来到一处角落坐下。</P>

不时有士子从外面走进来。</P>

与友人交谈。</P>

凤鸣阁内,气氛融洽。</P>

凌远坐下之后,过了许久,只感觉一阵枯燥乏味,便开口询问坐在身边的凌恒:</P>

“兄长,都来了这么多人,为何文酒会还迟迟不开始?”</P>

他对所谓的文酒会并没有多大的兴趣。</P>

要不是兄长凌恒要相邀,他更喜欢待在家里,甚至,凌远打心底觉得,和婢女金莲聊天,都比待在这里强。</P>

毕竟这个时代。</P>

崇文抑武之风盛行。</P>

导致许多文人每日沉浸于诗词歌赋,舞文弄墨,毫无危机意识。</P>

面对凌远的询问,凌恒解释道:“历届文酒会,都必须由朝廷委派官员主持,主持人来了,这文酒会才算开始。”</P>

听到这话,凌远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P>

两人交谈间。</P>

只听一道呐喊声响起:</P>

“罗大人到!”</P>

声音响起,就见一个身着官袍的老者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几个凶神恶煞的随从。</P>

见到老者到来,在场的士子们纷纷起身相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