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经过滤网过滤后的盐水被集中收集起来,再次接受阳光的暴晒。不过这次,工匠们特意选择在盐水尚未完全干燥之前将其取出,然后采用传统的煮盐之法对其进行熬煮加工。
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并没有直接从晒盐池中获得成品盐,但却大大节省了用于加热蒸发水分所需的燃料消耗。盐场周边的山林资源虽不多,提供现阶段所需的木材作为燃料使用还是可以的。
那位想出绝妙点子的年轻工匠名叫张恭,因为他的突出贡献,当场就被任命为盐场主事,肩负起继续改良晒盐工艺以及扩大生产规模的重任。
在张恭的悉心指导和全体工匠们的共同努力下,盐场的产量逐步提升。直到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之后,刘长安这才心满意足地率领着众人踏上归程,返回到沙海县去。
在广袤的大秦土地上,盐场向来归属于少府所管辖。自古以来,大秦以及其所属的各个国家都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着盐铁专营制度。
为此,官府特意在各地设立了专门的盐铺,以便能够直接向民众售卖食盐。就连那位于边陲之地的沙海国,亦是遵循着这一惯例。随着时间的推移,盐场所生产出来的大量食盐,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各地的盐铺,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众所周知,相比于传统的煮盐方法而言,新兴的晒盐工艺不仅具有更高的产量优势,而且所需投入的人力相对较少,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尽管晒制出的食盐仍含有较多的杂质,口感略显苦涩,但相较于品质更为低劣的矿盐来说,已经有了显着的改善,并且在价格方面也要稍微低廉一些。
经过整整一年的发展历程,海盐凭借其自身诸多的优点,已然全面取代了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矿盐。这无疑称得上是一项造福于民的优良政策,使得广大百姓皆能从中受益。
而隔壁帕帕国,当他们得知沙海国竟然拥有了质量更优、价格更低廉的食盐之后,嗣王刘长武便迅速传递书信,表示希望能够亲自前来与沙海国的统治者刘长安会面,共同商讨有关盐业之事。
说来也巧,刘长安其实早就惦记着让刘长武帮忙寻找技艺精湛的象牙匠人一事。之前虽已寄去信件相托,但却迟迟未收到对方的回音。如今借着这个难得的契机,正好可以当面询问一番,也好解决了此事。
刘长安亲自来到边境之地,满心欢喜地迎接他的好兄弟帕帕王。两人一见面,便热情地相互拥抱,开始寒暄起来。他们谈论着彼此分别后的种种经历和近况,笑声不时在空中回荡。
随后,刘长安与帕帕王一同踏上了返回王府的路途。一路上,满眼都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偶尔才能见到几个稀稀落落的村镇点缀其中。这样荒凉的景象让跟随着刘长安一起来的弟弟刘长武不禁心生轻视之意。他心中暗自思忖道:“这里果真是一片贫瘠之地啊!若不是此地盛产食盐,我才不愿意跑这一趟呢。”
经过漫长的行程,终于抵达了沙海县。然而,当刘长武看到那座原本应该气势恢宏的县衙竟然被改建成了沙海嗣王府时,他内心的轻视之情愈发强烈了。这座所谓的王府仅仅只有三进院落,规模之小在各个国家都实属罕见。刘长武忍不住摇了摇头,心想:“还从未见过如此穷困潦倒的王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