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秦国蛮族的跃迁(2 / 2)

大汉西域王 刘龑 1192 字 4个月前

实际上,这一举动背后蕴含深意——秦国正在积极地为那些新近获得擢升的蛮兵们开辟出更多空间和机会;与此同时,通过此种方式巧妙地将那些长期统率军队且势力渐长的蛮族将领移出军队系统之外。如此一来,既能防止他们过度膨胀、拥兵自重,又能借助“明升暗降”之计实现对潜在威胁的有效遏制。

在秦国严密完善的统治体系之中,各州府、郡县的各级官员无一例外都必须具备汉族人或者等同于汉族人的特殊身份标识。正因如此,他们与生俱来就享有比其所管辖区域内的蛮夷奴隶更为崇高尊贵的社会地位。

至于那些隶属于仆从军或奴兵队伍中的蛮族将领们,则在面对这群具有汉人同汉人双重属性的官吏时,不得不自降三等以示谦卑。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等级差异并非源自秦国明确颁布的法律法规条文约束,而是在漫长岁月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并固化下来的一种不成文惯例。

对于那些来自蛮荒之地的民族而言,要想真正融入秦国并成为其中一员,需要经历一系列艰难且漫长的步骤。首先,获得与汉族人相同的身份地位乃是至关重要的开端;紧接着,设法踏入汉族人的军政领域则是迈出的关键第二步;而最后一步,则是迎娶一位汉族或是东亚地区的女性作为妻子,并共同孕育后代。唯有当所有这些条件都得以满足之时,他们方可算作完全融入了秦国的利益体系之中。

然而,现实情况却往往并非如此顺遂。那些被视为仆从军或奴兵的蛮族人,始终处于社会底层,毫无发言权可言。尽管他们可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依旧无法改变其卑微的地位。

至于汉族女子,更是如同稀世珍宝般难以寻觅。幸运的是,在当地县尉的热心协助之下,阿托维夫最终成功地从东南亚的捉生军那里购得了一名女子。此女原籍乃膘族,自幼便遭俘获,此后一直接受着汉族文化的熏陶与教导。现今,她方才年满十四岁,正值豆蔻年华。

此时的阿托维夫年纪也不过二十三四岁罢了,面对县尉提出的建议,他满心欢喜地表示赞同。为了能将这位女子迎娶进门,阿托维夫不惜耗费自己封地整整两年的收益。之所以会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原因就在于这名女子身上所具备的汉族身份。

原来,事情背后竟隐藏着这般不为人知的缘由!想当年,那位将她俘获的南越国王独具慧眼,特地赐予了她如此特殊且珍贵的身份。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她的价值犹如火箭般急速攀升,瞬间翻涨数倍有余,令人瞠目结舌!

然而,为了扞卫这些女子们高昂的身价,大汉的南方诸邦与北方列国齐心协力、携手合作,共同签署了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契约。该契约明确规定:每个国家必须依据自身爵位的高低,每年仅能赏赐一定数量的奴隶女子以汉人身份;任何胆敢违反此项约定者,其他各国将会毫不犹豫地切断与其之间的所有贸易往来。简而言之,这种行为无疑等同于遭受严厉的经济制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些女子的身价已然水涨船高,若想成功购得其中之一,不仅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更关键的还在于是否拥有足够强大的人脉资源。而阿托维夫的上官——王县尉,则恰好来自于声名显赫的王家。要知道,他们家族在遥远的北印度可谓权势滔天,其家主更是贵为北印度总督的王伟大人。

也正是鉴于阿托维夫具备可投资的潜力,王县尉方才不惜耗费巨大的精力与心血,凭借自身过硬的人际关系网,为他精心挑选并购置到一名被赋予汉人之名的女子。如此一来,阿托维夫无疑如虎添翼,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