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制度的出现,为的就是打破垄断与固化。
只是有些事做起来,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而与学宫子弟不同,那些避世的学派子弟,没有参加过所谓的诗会或文会,他们多数都是闭门求学。”
蔡杰斟酌着话语,“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喜欢出入酒馆,茶舍等处,去与一些出身不一的学子探讨学问。”
“这其中就不可避免的谈及朝政,而在这种趋势之下,有一些人难免兴趣相同,所以自然就走的近了些。”
“读书对不同的人来讲,所求,所明是不同的啊。”
楚凌撩撩袍袖,似笑非笑道“学宫重名望与功利,学派重求心与寻道,而在这两股大的思潮下,还有着种种的念头与想法。”
“这有些人啊,嘴上说着不要,但实际却比谁都想要。”
“而跟这些群体比起来,真正出身寒门的人,甚至是庶族,农家的子弟,他们可选择的就没有那么多了。”
蔡杰低头不言。
大虞的整体教育是分为官学与私学,但是各种资源在无形中都倾斜于一些群体,这让真正想通过读书改命的群体,其实想在这条路走下去是无比艰难的。
即便在此之前,中枢出台了不少政策,但在实际的执行中,终究是要人来落实的,这难免就会出现偏差。
暂以官学为例,这是谁都能参加的。
只要通过了考核,都能到对应官学进修。
但对于寒门庶族,甚至是农家子弟,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是出身比他们好,家境比他们好的群体。
所以在很多时候,本该属于他们的,就会在无形间被剥夺走。
这还不是最严峻的。
最严峻的是在官学之外,还有着众多的私学,除了出世的学宫,还有底蕴浑厚的家族,内部是有族学的。
在选择与出路方面,能够接触到这些的群体,明显要更占据优势与底气,他们之中的翘楚,是不会去县、郡两级官学进修的,他们要去,是直接去道级官学进修。
这代表着什么?
没有选择的那帮子弟,一路上忍受着种种不公,其中有一小部分得以进道学,这还包括在此之前,还有一些出身好的,但才学差些的人,会挤压本就珍贵的资源。
教育在大虞是很奢侈的。
“难怪祖母她老人家,对待这届科贡选拔如此重视。”
在蔡杰、李忠沉默不言,想到什么的楚凌,双眼微眯道“波及大虞的动荡结束,不管在中枢怎样,既然扛过去了,那势必要经历大治的。”
“这个大治,究竟是谁在引导,在一些人眼里不重要,他们所看重的,是大治下必然会启用一批新人,那么就有了今下的扎堆进虞都之势。”
“说到底啊,这学问跟权还是挂钩了,看来在我大虞不止有权贵,门阀,世家,大族等群体,还存在着一个阶级啊。”
蔡杰、李忠听到这话,脑袋埋的更低了。
rg。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