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2 / 2)

世纪大提速 力歌 4295 字 11个月前

谭连民和杨启才相互对视了一眼,他们对这个想法不是很赞同。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陈英,陈英始终保持着沉默,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陈英,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杨启才点名问陈英。

陈英清了清嗓子,说:“如果提高下岗职工的待遇,那么下岗职工是满意了,可是在岗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就会下降。我们让部分职工下岗,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在岗人员的收入。我们在凌水车站时安排中层以上干部去运输学校学习,我当时想过,让职工也应该来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现在我觉得让下岗的这部分职工到运输学校去脱产培训,给他们基本生活费,这样贮备了技术力量,提高了这部分人的业务水平,然后轮流竞争上岗,考试成绩好的,就可以再上岗,不好的再下岗学习,这样也造成个良性循环。”

“这个想法倒是不错,可是年龄偏大的职工怎么办?他们怎么学习?下岗了他们怎么竞争得过年轻人?”李春山把问题考虑得很全面。

“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了,我们可以这样,在考试的时候给年龄偏大的职工缩小范围,可以照顾到这部分人。我们还可以在多经里成立一个部门,用来组织一部分年龄偏大,不能脱产再学习人员进行创收,就是在原货物大楼改造酒店和出租的门市房做服务工作。这样不但安置了下岗职工,而且还增加了收入,来补我们的工资缺口。”陈英说得有理有据。

陈英的想法切合实际,而且具备可行性,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认可,在会议中用举手表决的方法通过了陈英的建议,而且是一人不少的全部通过。

4

谭连民工作上春风得意,这让他的心情始终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快到家门时,他的脚步突然沉重起来了。谭连民自打上次去医院看了岳父,田小彤从黄士炜那里回到医院后,关系有些缓解。谭连民从那天搬回到了家里,可是田小彤还在与他进行着冷战和对抗。每天这个时候,田小彤一听到他回来,就会关掉卧室的灯,顾自睡去。而今天意外的是卧室的里灯还亮着。

田小彤在等着谭连民回来。因为孩子的校长想求谭连民帮忙照顾个人,那人在凌水车站工作,已经下岗了,还有处分。这次又弄竞争上岗,那人怕丢了工作,才找到校长,想让谭连民帮着说句话,照顾一下。

谭连民听了有些不耐烦,最近每天都有人找他跑关系。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人居然把孩子的关系也利用上了,这让谭连民很气愤,但今天的田小彤显然为了自己的孩子,才跟他低三下下四的,他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了调整,说:“你说那个人是谁呀?怎么还把孩子校长的关系都给用上了?”

“就是祁一军的外甥,李群。上回你还拿东西送给他姨夫,我看那小伙子不错。这也是为了咱孩子好,让校长也欠咱们个人情,现在孩子住校了,以后孩子需要他们学校照顾的地方多着呢,这也算是礼尚往来。”

听到李群这个名字,谭连民笑了。谭连民一直在谋划着如何利用李群这个人及他的这个关系网,上回带着他去石油企业,还给了他一个机会,他考虑让李群到多经去搞创收。他感到一阵轻松,爽快地答应了,“行,他的工作我会安排好的,明天你告诉孩子他们校长一声,说没有问题。”

田小彤听了非常高兴,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呢。

研究李群工作安排是在党委会上。

合并后的车务段7个党委委员中,除李春山和陈英之外基本都是原来站段的正职,大家对路局的工资缺口原来是有苦难言。他们最关心的就是车务段的效益问题,大家围绕着车务段如何增效创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谭连民说:“合并段后,铁路局拨出的工资额却大幅度削减,工资缺口可能超过一半以上,怎么解决这个工资缺口,我看要靠多种经营创收来解决了。”

杨启才接过谭连民的话:“我同意谭段长的意见。我们段是8千多人大段,缺钱的日子怎么过?多经就是我们弄钱的阵地,我们要利用好这块阵地,充分发挥好这块阵地的优势。”

谭连民郑重其事地说:“虽说我们走入市场经济很多年了,可是体制还不够建全,尤其是我们铁路,就像现在的工资缺口,如果没有多经的收入,你让我们拿什么给职工开工资?杨书记,我说得不过分吧?”

“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是我们还是要在主业的收入上多下些功夫,想办法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流。多经创收这块也不能放松。”

“还是书记比我的觉悟高。”谭连民打趣地说。

最后大家又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了多经新成立的这个部门经理的人选上。

“我看李群行。”谭连民斩钉截铁地说,“这小子是市财政局祁局长的外甥,我也没有必要隐瞒不说,我认为李群这个人的社会关系网很广,当然这主要与祁局长有关,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给他发展的机会,我们用他的关系为我们创收。”

“李群同志虽然犯过错误,可是我们还是应该给他改正的机会,而且李群同志的头脑灵活,我看可以胜任多经的工作。”杨启才补充道。

一提到李群的名字,陈英与谭连民的想法不谋而合,陈英说:“现在讲三种人才,有才能的才,财富的才,还有就是豺狼的才,前两种人才李群都占了。”

陈英的话逗乐了一屋的人,大家互相打趣对方是什么样的才。李群的工作安排也就是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没有遇到任何阻力通过了。

杨启才还专门为此加上了注脚,“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嘛,关系就是生产力。”

5

按照党委会的部署,竞岗工作首先是从凌水车站售票室开始试点,售票室现在都使用微机售票了,原来售票室有二十六个人,现在就不需要那么多的人了,要有十人下岗。

谭连民和杨启才在竞岗这件事上,都有许多顾虑,售票室的那些人大多数都有背景,都是靠着各种关系去的,如果这件事搞不好会出现不良的后果。结果却是大相径庭,上边没有几个来走后门说情的,大家都在认真准备。

考试当天,谭连民和杨启才来到凌水车站,他们找到陈英,询问考试的情况。他们怕考试会受到各种关系的干扰。

“我们今天考今天就出成绩,试卷全都由运输学校的老师批阅,这样保证了不会受到内部的干扰。二位领导看看。”陈英拿出了自己的手机,“我早把电话关了,外面谁都找不到我,这样我也好跟职工交待,也好跟上面的领导交待。除非……”陈英眨着大眼睛,下面的话只说了一半。

“除非什么?”谭连民好奇地问。

陈英莞尔一笑:“除非你们二位领导找我说情,那我真是躲不过去了。”

谭连民跟杨启才相视而笑。“看来我们的小陈站长是在堵我们的嘴喽。”

杨启才爽朗地说道:“你放心,我们给谁都不说情,这竞岗的办法是我们车务段定下来的,要是我们再来找你说情,那我们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嘛。”

杨启才和谭连民也都拿出了自己的手机,他们的手机也都关着。

陈英看了一下手表:“现在考试成绩差不多出来了,我要去看一下,二位领导有没有兴趣跟我一起去看看?”

“好啊,我们来就是打算看看你们凌水车站这竞岗动作得怎么样,要是有好的经验,一定要向其他的站段推广。”杨启才说道。

公布考试成绩结果贴在了客运主任的办公室。杨启才和谭连民在陈英陪同下来到了客运主任室,陈英怕对试卷的成绩有争议,特意让请来的运输学校评考的老师们都在那里等着人们来看成绩,可是通知下去半个多小时也不见人来。陈英跟谭连民、杨启才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倒是客运主任很热情地忙乎着。

“这样吧,二位领导回办公室等等我,我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都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连一个看成绩的都没有呀。”陈英说。

“不会是因为我们在这儿,人家不敢来看成绩吧?”谭连民望着杨启才说。

“我看不至于吧,凌水车站的这些售票员好像没有我们不认识的吧?咱们在凌水车站的时候,这些人哪个怕过咱们呀。”杨启才语速平缓地说着,他对凌水车站的这些面孔再熟悉不过了,“这样吧,陈站长,你去看看,我跟谭段长在这里等着,有什么事情要及时向我们报告。”

陈英答应着走了。

6

陈英心里也七上八下的,因为她也不知会出现什么事件,溜溜达达地到了售票室来观察。售票室主任那屋里二十六个人一个不差地等在那里,气氛异常沉闷,售票室主任正在给大家做工作,让大家去看成绩,可是没有一个人动窝的。主任看到陈英进来了,迎了过来说:“现在是让谁去看成绩谁也不去看,都怕自己会落下来,连我都不敢去,客运主任也真是的,到这来宣布一下就行了吗。”

陈英解释说:“咱就是为了让大家看到这次考试考评的公平合理,连考卷都放到那里了,所有的考评判卷的领导老师都等候在那里,以便于大家直接咨询。”

陈英这么说,但大家还都不动弹。有那么一会儿的功夫,一位年龄较大的男售票员说:“还是去看一看,该死该活屌朝上。”

他就率先走出去,后面的一行人也就跟了出去。陈英尾随着队伍来到客运主任室,她向谭连民和杨启才简单地说了一下这些人的心情。

一时间整个主任室热闹非凡,所有的人都哭了,考上的高兴的掉眼泪,下岗的难过的掉眼泪。那个第十六名欣喜若狂,拍着那些考官们慷慨地要请他们。

谭连民见售票室主任躲在角落里流眼泪,走过去问她怎么也在流眼泪。

她说:“下来的大部分都是老售票员,大部分都是一起从农村抽回来上班的。”

谭连民没有说什么。他与杨启才走出来,对跟他们一起出来的陈英说:“你要多安慰这些老售票员,多做些思想工作,尽量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别让他们起什么负面的作用。”

段上采取干部竞聘,工人竞岗的办法,这项工作做得很到位,由于措施得力,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很顺利地完成了并段后的人员安置工作,平稳顺利地进入到了春运。凌水车务段的工作受到了北方铁路局的认可,局长王志康在全局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其他的站段要向凌水车务段学习,要以凌水车务段为榜样,在全局范围内推广凌水车务段的改革经验。

谭连民和杨启才把陈英叫到了车务段,谭连民说:“陈英,这次合并站段后能够顺利地进行改革,还多亏了你的建议,要不然,我们不会有这么好的开始。”

“二位领导太抬举我了,你们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发展,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再者说,我的建议全靠你们的支持,才会被认可。”陈英涨红了脸说。

杨启才说:“不要谦虚了,谦虚过度就是虚伪了。小陈啊这次咱们段的改革工作进行得这么顺利,你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