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作为汉家在北部边防上的重关,在不同时期的防御是不同的。</P>
每每胡人沿着桑干河南下进入雁门,一旦得以突破就可以直接沿着汾水河谷进入太原腹心劫掠,又或者沿着滹池河谷东南突入河北,进入河北劫掠。</P>
为其如此重要,一直以来汉室都将雁门关作为其北部边疆最重要的防御地带。除了日常的烽燧兵把守关城,在雁门的附近还有度辽将军、护匈奴等部驻扎在边墙以外。</P>
但这已经是过去了,随着刘宏在西奔长安时调动了大部分并州边军南下,其段防御就陷入了空虚中,也幸亏这一段时间也是鲜卑人大乱的时候,不然并州早沦为胡墟。</P>
此时,在雁门关以西北大概五十里的地方,有一道东西蜿蜒数百里的夯土城塬,这是昔日赵国修筑的赵长城。</P>
岁月流逝,当年的雄伟边墙也只剩下了台基塬,但那份金戈铁马的意境却如醇酒一般越来越浓。</P>
在这段数百里边墙外,虽然名义上还是汉土,但实际上已经是世人常说的关外了。</P>
这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山地草原,时值十月,起起伏伏见霜色点点。</P>
这一片是拓跋鲜卑人的草场。</P>
在这数百里的草原上,正中有一片大湖,烟波浩渺。有草原,有湖泊,这本来是得天独厚的上等草场,但可惜,这片湖泊却为少见的卤水湖,根本养不得牛马。</P>
所以这片草原才留给了算是弱小部落的拓跋部落。</P>
拓跋部落和其他鲜卑部落一样,都是从东北地区发源,然后也是随着匈奴人的衰弱而集体进温润湿润的草原。</P>
然后在桓灵之间,他们逐渐沿着阴山山脉继续向西南迁徙,进入现在这片草原栖息。</P>
和别的一些部落不同,拓跋部鲜卑有个习俗就是喜欢剃掉头顶的部分头发,再把周边的头发编成小辫子垂下来。如此,他们也被汉人称呼为“索头鲜卑”。</P>
本来拓跋部实力孱弱,全部落上下也就是一千多帐的实力。但很快机遇就来了,也不知道汉人使了什么手段,很快雁北地区、代地的胡人们就乱战起来。</P>
而处在盐湖草原的拓跋部正好远离了最混乱的中心,反而不断招收那些流亡的胡人。</P>
这些残部胡人加入了拓跋部,很快拓跋部的实力就迎来了大发展。</P>
而在泰山军进入这一片地区之前,拓跋部在其少酋拓跋力微的带领下,刚刚兼并了附近一个较大的匈奴部落,使得全族势力稳稳上升到了三千帐的实力。</P>
可以说,此时的拓跋部就是附近这片草原最强的部落。</P>
如果不是泰山军进入了平城,也开始招徕代地、雁北地区的胡人,没准拓跋部还真的可以在其少酋拓跋力微的带领下,成为万帐大部落联盟。</P>
但可惜,时运终究不在拓跋部这里。</P>
此时,在星罗棋布的帐幕中间,拓跋部的酋帅拓跋力微正招待一位客人。</P>
此人叫王邑,是太原太守裴晔的使者。</P>
他过来就是想劝说拓跋力微能从侧翼袭击平城。</P>
拓跋部落所在的岱海草原和平城只有一山之隔。他们可以从群山之间的山豁口通道,直接绕到平城的后方。</P>
本来按照拓跋力微此前的发展,他只需要在这里坐山观虎斗就行了,倒不是不管谁赢,他都能从倒下的那一方咬下一块肉来。</P>
但王邑这个人是北地人,精通匈奴、鲜卑语言,又是大儒刘宽的学生,口才了得。靠着他的说服,拓跋力微渐渐动摇了之前的看法。</P>
且不说要不要出兵吧,至少有一点他被说服了。那就是这个突然冲过来的泰山军是他们的敌人。</P>
在王邑的讲述中,拓跋力微渐渐了解了这个所谓的泰山军危害有多大。</P>
他们竟然令草原的牧民们定居,还给这些部落名像汉人一样编户,那些部落的小帅小酋都被统统剥夺了人口,失去了对部落的控制。</P>
这就让拓跋力微有点寒了,要知道现在他们部落有大量的零散牧民,这些人只是因为拓跋部能庇护他们,才呆在了拓跋部。</P>
现在要是真让这个泰山军在雁北地区这么搞下去,那这些人还不逃得一干二净?</P>
隐约间拓跋力微觉醒了阶级意识,开始将泰山军视为自己的阶级敌人。</P>
但此事过于重大了,在泰山军刚刚进入雁北地区的时候,他就得知对方的马步三万,光骑兵就多达万人。</P>
而拓跋力微就算近起全部落老少丁女,也不过才能凑个三万,还都是无马的。</P>
不要以为游牧民族各个骑马,实际上战马在哪个族群都是珍贵的。拓跋部大量的奴隶几乎都没有战马,即便聚拢他们成军也不过是杂兵。</P>
再加上,现在泰山军的攻击对象是雁门关,和他关系不大,他实在犯不着为那些汉人火中取栗。</P>
不过泰山军的威胁也确实是实打实的,</P>
于是,拓跋力微就这样和王邑许诺,只要雁门关方面能击溃泰山军,他就将带着族内十万控弦士绕击平城,使泰山军匹马不得归。</P>
当然这个出兵的补给和钱粮,还是按照原定的一点不能少。</P>
王邑也知道这已经是他能争取到的最好的条件了,于是带着这份许诺,再次折返雁门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