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陷壁(2 / 2)

犁汉 痴人陈 1670 字 5个月前

这倒不是说袁绍做事粗疏,都要办黄巾了,还要招一些黄巾兵入伍,而是这些都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P>

黄巾起义失败后,其武装力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各郡县地方,被这些地方豪强吸收了。他们被当地招安后,也摇身一变就吃起了兵粮来。</P>

而袁绍的军队有很大一部分兵源就是来自此前铲灭的中原群雄,他们或被消灭或被吸纳,于是这些黄巾背景的吏士就这样渗透进了袁军之中。</P>

这些或因经济或因无奈而加入袁军的黄巾兵,就其内心是对昔日的太平道有感情的,心里还是向着那边的。</P>

他们不敢明面对抗上面的命令,但却私下里自发的将箭头拔掉,将戈头换掉,然后在表面上做做样子,打混弄仗。</P>

而有这种二五兵,袁绍如何能赢?</P>

于是,九月十日,袁绍亲自到汝南的平舆坐镇,开始完全接手对桐柏山的征剿工作。</P>

和一众智谋商议后,袁绍将兵锋部署在吴房、郎陵一线,然后又与南阳的袁术商量好截断了桐柏山黄巾的后路。</P>

就这样,刘辟等黄巾就被袁绍和袁术共同钳制,整个外部形势急转直下。</P>

更让形势恶化的是大别山的黄巾在北上进攻汝南新蔡的时候,被袁绍一方的大将李通伏击,大败而还。</P>

大别山内的黄巾虽然实力犹存,并且还在不断吸收附近的流民成长,但短时间内也丧失了再次出山的能力。</P>

这下子桐柏山内的黄巾陷入到了真正的包围之中。</P>

不过桐柏山黄巾也不是没的打。</P>

单从兵力来说,整片桐柏山群脉的黄巾部众大致有五六万人,且占据着昔日绿林的老巢,山高林深,易守难攻。</P>

但对面的袁军也不容小觑。</P>

袁绍在桐柏山的东北麓大概聚集起了三万精兵的庞大军势,而他的弟弟袁术更厉害,在桐柏山的西南麓直接拉出了五万大军给其兄助阵。</P>

二袁号称十万,旌旗相连,号角相闻,遮天蔽日。</P>

当然了,亲兄弟明算账,袁术和袁绍要的也不多,就是一切缴获的五成给他就行。</P>

袁绍答应了。</P>

此位面的袁绍再不是那个坐拥四州的北地主,此时的他急切需要团结住袁术,所以即便自己也能吃下黄巾,但为了团结,袁绍拉来袁术一起干。</P>

而袁术也不反对,毕竟只要封封路就能有这么大的收益,不要白不要。</P>

按照约定,由袁绍这边率先发动进攻。</P>

尔后,袁绍便令其心腹辛毗统兵三千对桐柏山发起进攻。</P>

辛毗常为袁绍左右出谋划策,所以总是被认为是谋士一流。</P>

但实际上颍川辛氏是地地道道的武家,其先祖是陇西辛氏之后,用兵治兵自有家学渊源。而这一次,辛毗就是以领兵大将的身份来参与此战的。</P>

袁绍用辛毗是有道理的。</P>

辛毗这个人呢,说好听点叫性情刚烈,说难听点就是非常手辣执拗。其人一旦领军,就先内部整军。</P>

他用的手段也很酷烈,直接就鼓励内部告发,而一旦被告发直接被编入敢死,驱上前线。</P>

而一旦前线敢死活着下来,立即就送上酒肉犒赏。</P>

一刚一柔,人心竟然渐附。</P>

用辛毗的话来说,他压根没时间去甄别,也压根就不在乎谁忠谁奸。所有人都被轮着上上战场,战场将会检验一切。</P>

就这样,几种手段一上来,军中风气立马整肃。</P>

在整顿完人心后,辛毗一刻不停立即攻山。</P>

桐柏山内黄巾并不是单纯依靠桐柏山而守的,而是在山道中也构筑壁垒。</P>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据点就是阳口壁。</P>

古时桐柏山也叫大复山,而淮水就是从桐柏山的大复山南麓东流而出,其山口就叫阳口,其淮水南就是复阳。</P>

而阳口壁就是山内黄巾的第一道屏障,袁军要想攻山就必须先破阳口壁。</P>

因为阳口壁附近就是淮水,所以周围尽是湿地,辛毗为了铺路,将附近的干草全部收割,铺出了一条行军道。</P>

然后以军中的敢死负土填埋沟壑,只一天,阳口壁外的沟壑尽平。</P>

之后连续数日,辛毗皆亲督所部攻壁,喊杀声震天动地。</P>

九月十三日,阳口壁陷。</P>

辛君用兵,雷厉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