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类启蒙知识,秦子牧早就学会了。潘大人只要有空就会给秦子牧讲一些儒家经典方面的知识。</P>
秦子牧给周家的“扫盲”工作,进行得也顺利。周家老老少少,都识得了好些字。</P>
至于秦家的鱼塘,一直有周成夫妻管理着,平日除了供给寻渔记,大同乡和太和县有好几间食肆也和秦家订了买卖合同,每隔几天就会有伙计过来拉货。</P>
那张鱼塘养出来的鱼,肉质鲜美,口感细腻,已经渐渐在周边打响了名头。</P>
同样品种的鱼,别家的味道和这秦家养出来的,就是不一样。</P>
果园和养殖场那边,吕水芹一家子也打得很好。再不济其他的事,还有秦怀生和族人的帮助。</P>
“二郎,事实这次回来我还有一个事情。前些日子我给你在太和县找了间书院,那里的先生学问渊博,教学严谨。我已经帮你打点好了入学事宜,你只需收拾行囊,准备入学即可。你还小,读书还是要读书的。无论你将来选择哪一条路,对于你都是有益无害的。”</P>
秦怀征在的时候,秦子牧上过两年私塾。</P>
后来家里实在供不起两个读书人,被一心偏袒大孙儿的秦老太勒令退了回来。</P>
虽然秦氏是要在村里开私塾,但是秦氏族人家中的适龄的孩子,大多数是未曾启蒙过的。和秦子牧所学已经不是一个层次。</P>
平日里,秦子牧跟着秦子宴是能学到一点,但是在秦箬的眼中这完全不够。</P>
就像看收费短剧一样,东捡一集西捡一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P>
系统的学习,无论学习的氛围和专业知识来说,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层次。</P>
她现在不缺银子,供十个秦子牧读书也绰绰有余。</P>
让他拜宋十七为师,安排他进书院,又提点他种植上的事情,都只是希望他以后的人生,能少走一些弯路。</P>
“阿姐,我不想去书院。我最近跟着潘大人和李大人读书也挺好。我就留在家里……”秦特牧闻言先是一怔,随之拒绝了,眼底却隐隐流露出了一抹挣扎之色。</P>
能去书院读书,那是秦子牧从前一直深藏在心底的梦想。</P>
从前是因为家里没有钱,现在却是担心自己去了书院之后,家里头内外的事情没有人管。</P>
他念着菜园子种的作物,也念着秦老太一把年纪了,凡事要亲力亲为忙不过来。</P>
秦老太听到秦箬说要送二郎去书院,猛然抬起头来望着秦箬,眼里很快蓄满了泪水。</P>
从前她一直偏袒秦子宴,对秦子牧姐弟亏欠良多。</P>
等醒悟的时候,秦秋喜已经不在了。</P>
事后,她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试图弥补对孙儿的亏欠。</P>
现在整个秦家的银子都是秦箬挣的,秦老太心里清楚得很。</P>
若不是有秦箬在,恐怕现在就是大郎自己,都读不起书。</P>
秦箬却是连二郎的日后,都真心给安排上了。</P>
“箬儿,谢谢你。你本来……”</P>
秦老太哽咽着说,泪水悄然滑落在衣襟上,留下斑驳的痕迹。</P>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二郎本该有更好的前程,而不是每天忙于田间地头,重复着祖辈们的生活轨迹。”</P>
秦老太的未尽之言,她懂。</P>
秦箬第一次主动握住秦老太的手,语气特别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