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信给大儒王朗时,发出生命的感慨:</P>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P>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P>
“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P>
一场大疫下来,引发了北方士林的轰动。</P>
他们开始琢磨、思考生命的意义,人活着到底追求什么。</P>
别小看这样的思索,这是“魏晋玄学”的启蒙。</P>
神州历史上每当出现割据的政权,战乱不休。</P>
总会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思潮崛起,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盛。</P>
而“魏晋玄学”,是继“诸子百家”后的又一次思考。</P>
道家的学说会再次崛起,成为和儒家一样的显学。</P>
后世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个个都是人才。</P>
他们放浪形骸,称得上是“愚弄”了一个时代。</P>
而在魏时,“玄学”的概念渐渐有了雏形。</P>
曹丕追求不朽,并且认为立德扬名、着作典籍,可以帮助他达成目标。</P>
故论撰所着典论、诗赋,盖百馀篇。</P>
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P>
试想一下,天下大疫汹汹来袭。</P>
曹丕专心地着作,还邀请大儒讲学,是何等地气概和风姿。</P>
凡夫俗子还在为疾疫感伤,曹丕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走向“不朽”。</P>
历史上他能从曹操手中,抢走“魏文帝”的谥号,还是有几分本事的。</P>
有了曹丕带头,北方的士子渐渐恢复信心。</P>
他们沉定心神,专心于着作,涌现出不少文章。</P>
可自始至终,都没能达到建安七子的高度。</P>
建安文学的没落之势,俨然不可阻挡。</P>
唯有大汉读书人的信念还没有崩塌,他们仍然保留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P>
这是残酷战乱中,为数不多的闪光点。</P>
建安文学的顶点,在邺城、在铜雀台发扬光大。</P>
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远远超过南方。</P>
就连思想的启蒙,也是北方率先发起。</P>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曹魏更像是一个国家,继承了汉室的衣钵。</P>
蜀汉是地方军阀,东吴是士大夫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