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说不上话的官员都在后面说悄悄话,畅想未来。而说的上话的官员,则负责冠冕堂皇的反驳皇帝改革。“陛下容秉,海禁乃是太祖爷定下的祖制,武宗曾试图开海过,所以他在史书上的评价才会那么低,您是世宗的嫡系子孙,岂能择其不善者而从之?”“是啊,陛下,若是被太祖爷知道您的想法,一定会非常生气,斥责您为不孝子孙。”“宝钞在嘉靖一朝就被彻底废除了,百姓谈之色变,纵然您悟出了全新的经济之道,宝钞也不可再发行了,否则本就内忧外患的大明将有倾覆之危。”“陛下,所谓一动不如一静,治大国如烹小鲜,陛下还年轻,还是修身养性,不要急功好利。”“倭奴国作为大明邻邦,与多国皆有外交往来,若我们只为了自己富裕就贸然攻击他们,传出去让别人如何看待我大明?当年成祖皇帝好不容易派郑和建立的好名声可要全毁了!”“……。”若是往常,被大臣们这么怼,朱由校肯定是气得不轻。可今天他却一点都不愤怒。甚至有点想笑。有家里大人撑腰的感觉真好啊!颇有些恶趣味的端起药碗狠狠灌了口药汁,朱由校故意问道:“既然你们说海禁是祖制,那为何太祖爷发行的宝钞你们都不认了?既然你们认为七下西洋、未动刀兵可以为大明赚取好名声,而攻打倭奴会让大明声名狼藉,那你们为何不建议朕派人继续下西洋?朕怎么感觉太祖成祖定下的祖制在你们那儿能不能遵守,全看你们想不想遵守?莫非你们以为你们比太祖、成祖还大,朕什么都只能听你们的?”清流大臣们还真是这么想的。但这话不能在明面上直说啊。对视一眼后,他们齐刷刷开始了胡搅蛮缠。“陛下这是诛心之论,臣若不以死明志,未来有何面目去地下见大明历代先帝啊!”“太祖太宗的想法,我们这些读书人自然是最了解的,陛下何出此言?”“陛下您糊涂了啊,怎可如此揣度我们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眼下东北金国虎视眈眈,大明境内民怨沸腾,起义不断,又天灾连连,粮食欠收,陛下不思治国之策,却要做这些亡国之事,天啦,太祖成祖,你们快睁开眼看看吧。”老朱本身就是一个讨厌文官的皇帝。一是因为他出身不好,没什么文化,总觉得这些文官好像看不起他。二是因为前元时的官员太混账,直接或间接害了他们一家,又害得他不得不造反。可饶是如此,他依旧被明末的文官刷新了认知下限。这帮家伙比厚照和朱厚熜讲的还要可恶!冠冕堂皇这四个字,真是被他们诠释的淋漓尽致。“咱正看着呢。”老朱气从心头生,索性从柱子后面走了出来。官员们起初还疑惑哪位同僚这么无礼。待看清他的长相,齐刷刷一愣。这位穿龙袍的老王爷看着有点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一个愣头青官员立功心切,主动当起了马前卒:“这位王爷,您是哪位呀?根据太祖皇帝留下的遗训,藩王无诏不得随意还京,可下官怎么不记得朝廷有下诏让您返京?”又一个官员站出来说道:“就是说啊,莫非您想奉天靖难不成?”朱元璋更为恼火。
第175章(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