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陛下!大明的官快被您杀完了!(2 / 2)

刘伯温见状,心中稍安,他深知朱元璋虽性情刚烈,但决策果断,富有远见。他躬身领命:“臣遵旨,即刻去办。”

刘伯温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苦笑道:

“皇上,还有一事老臣想说但不敢说....”

朱元璋闻言,大袖一挥。

“说!”

刘伯温擦了擦脸上汗水,理了理胡须,这才说道:

“自从陛下您开始惩治贪腐,这朝中内外倒是变的吏治清明,但......由于拿办的官员太多,导致现在六部衙门都没官员在任了,整个朝廷几近瘫痪啊!”

朱元璋闻言,脸色又沉了几分,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他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目光锐利地望向刘伯温,仿佛要穿透一切表象,直达问题的核心。“伯温,你所言非虚,朕亦有所察觉。但贪腐之风,犹如蛀虫侵蚀我大明根基,若不痛下决心,何以安民心、固国本?朕深知此举必会触动诸多利益,甚至造成一时之混乱,然则,长远来看,这是我大明必须经历的阵痛。”

刘伯温闻言,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但眉头依旧紧锁。“皇上高瞻远瞩,老臣佩服。只是,眼下六部空虚,政务堆积如山,若不及时解决,恐生变故。老臣斗胆建议,可从地方选拔德才兼备之士,暂代空缺之职,同时加大科举取士力度,广开才路,以充实朝廷官员队伍。”

朱元璋沉吟片刻,眼中闪过赞许之色。“伯温所言极是,朕即刻下旨,令吏部着手选拔地方官员中的佼佼者,暂代六部要职,同时,扩大今年科举规模,不拘一格,广招贤才。此外,朕还要亲自过问官员的选拔与任用,确保所任之人皆是忠诚可靠、能力出众之辈。”

刘伯温闻言,心中大定,他知道朱元璋的决定意味着朝廷将迅速恢复运转,国家机器将再次高效运作起来。“皇上圣明,老臣这就去安排,定不负皇上所托。”

说罢,刘伯温再次躬身行礼,转身欲走。朱元璋却突然叫住了他。“伯温,还有一事,你需留意。在选拔官员的同时,也要加强监察力度,防止新的贪腐现象滋生。朕要的是真正的清明吏治,而非一时的表面文章。”

刘伯温转过身来,肃然答道:“老臣明白,定当严加监察,确保官员清廉自律,不负皇上厚望。”

刘伯温刚走,李善长又来了。

李善长一见到朱元璋就哭爹喊娘。

“上位啊!”

“百官现在堵在老臣的门口,非要嚷嚷着涨工资啊!老臣被逼的没办法才跑进宫向您求助啊!”

一旁的朱棣闻言,也是尴尬的小声嘀咕道:

“父皇定的工资标准貌似是有点低啊,一个在京四品官一个月才五两银子,吃喝都不够啊!”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目光在朱棣和李善长之间来回扫视,似乎在衡量着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

他深知,官员的俸禄问题虽小,却直接关系到朝廷的稳定与官员的忠诚,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更大的动荡。

“善长,你且细细道来,这百官为何突然要求涨薪?”朱元璋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试图从李善长的口中获取更多信息。

李善长擦了擦额头的汗,解释道:“回禀皇上,近年来物价飞涨,尤其是京城之中,生活成本更是水涨船高。而官员们的俸禄却多年未变,许多人已是入不敷出,难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加之近来惩治贪腐力度加大,一些官员的灰色收入减少,更是加剧了他们的困境。因此,他们才聚集起来,向老臣请愿。”

朱元璋听后,沉默片刻,心中暗自思量。他明白,官员的俸禄确实需要调整,以符合现实情况,但同时也要防止因涨薪而引发的新的贪腐问题。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眼神中既有对现状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深思。

他挥了挥手,示意李善长与朱棣靠近些,语气中带着几分沉重与反思:

“善长,你所说之事,朕亦有所耳闻。百官辛劳,朕心亦知。然则,国家初定,百废待兴,国库并不充裕,朕也是万般无奈才定了这般的俸禄标准。”

李善长看着朱元璋,也是继续苦笑道:

“对了陛下,百官们不仅要求涨俸禄,还要求....增加休沐的天数!”

闻言,朱元璋脸色一沉!

放假?放什么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