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朕决定,让他们打】本章是安史之乱的开启(2 / 2)

伴随着一声大吼,有个大臣站了出来,满脸铁青,目光喷火,厉声又道:“此人嘴上说的好听,实则就是要起兵谋反。”

历朝历代以来,无论皇帝多么昏聩,但是朝堂之中不会缺少忠臣,当然也不会缺少奸诈之臣。

所以这个大臣才只说了一句,瞬间便有好几个大臣同时开腔,齐齐争辩道:“颜大夫何其可笑,怎能只攻讦安禄山?人家身为藩镇节度使,积攒十几年家资买军械,结果被郭子仪全都劫掠,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

“起兵五万进行报复,听起来确实不合规矩,但是,咱们要体谅人家的憋屈嘛。”

“换成咱们自己想一想,摊上这种事能忍得住吗?”

“恐怕谁也忍不住吧,恐怕反应比安禄山更激烈吧。”

“人家虽然要起兵五万,但是人家并没打算乱来,不但先给陛下发来奏疏,而且还在奏疏里详细说明了行军路线……”

“这叫啥?这叫忠诚。”

“起兵报复,是为了一腔愤怒难平。提前奏疏,则是把陛下放在尊主的位子上。”

“由此可见,安禄山还是忠诚的嘛。”

“堂堂一位藩镇节度使,麾下执掌着十九万兵马,然而面对奇耻大辱之时,人家并没有气昏了头,仅仅只派出五万兵马,仅仅只去进行山东报复。”

“所以吾等认为,此事应该予以体谅,就算安禄山的举动稍显不对,但是咱们要体谅人家的憋屈,对不对?”

不愧是当官的,歪理也能讲成正理。

而那个正直大臣则是再次大吼,脸色的暴怒谁都能看出来,悲愤道:“尔等,尔等,祸国殃民……”

结果一群大臣纷纷冷嘲热讽:“哟,颜大夫这是什么意思?”

“你看似忠贞,恐怕也是怀有私心吧。”

“休怪吾等直言,你颜大夫难道就一腔为国吗?你站出来抨击安禄山,无非是想给郭子仪站台嘛……”

“明眼人不说暗话,谁不知道你们琅琊颜氏和郭子仪穿一条裤子?”

朝臣的吵嚷,大臣的争辩,整个早朝大殿宛如市井集市,渐渐竟然演变成了泼妇骂娘的场面。

但是吵归吵,骂归骂,能屹立朝堂的没有啥子,谁都知道这事最终拍板定论还是皇帝。

而皇帝呢?

表现的果然够昏庸。

如此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动摇国本,但是皇帝竟然像是毫不担忧,反而笑呵呵的再次开口:

“大唐自开国之时,一向崇尚武风,遥想当初贞观之年,豪门贵族之间出现仇隙,如何解决呢?双方真刀真枪的干一仗。”

“比如贞观年代的卢国公程知节,曾因家族产业与另一位国公结怨,双方敌视争斗,堪称旷日持久,最终太宗陛下决定,让双方各领家丁部曲干一仗……”

“谁打赢了,谁就有理。输的一方,老老实实认输。”

“贞观年代能如此,太宗陛下能如此,那么朕这位大唐中兴之主,曾经开元之治的缔造者,朕难道没有这种大胸襟吗?哈哈哈哈,朕同样也可效彷太宗陛下的手腕也。”

“诸位爱卿争吵了三日,一直没能吵出个结果,既然如此,朕乾纲独断……”

皇帝说到这里,目光慢悠悠扫视全场,然后语气不紧不慢,缓缓做出了决定:

“安禄山想要起兵,那就由着他起兵,五万边军而已,入关又能如何?诸位爱卿无需大惊小怪,陪着朕在长安看一场热闹即可。”

“至于郭子仪,那小子朕有印象,是个愣头青,脾气同样犟的很。尤其是当初武科之时,这小子似乎和安禄山产生了一些嫌隙,趁着这次机会,朕估计他也想和安禄山过过招……”

“哈哈哈哈,武将嘛,就该有武将的血性,让他们打,让他们撸起袖子狠狠的打。”

“谁打赢了,谁就有理,谁打输了,乖乖认输。”

“朕乃大唐之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算在这场争斗中死掉一个大将军,难道朕会缺少其他武将盼着效忠吗?”

“无论是安禄山死,又或者郭子仪死,无所谓,让他们打就是,谁死了就把大将军职位让出来,正好让朕拿去封赏人……”

“哈哈哈,杨国忠,你小子不用挤眉弄眼,朕之所以这么决定,就是要给你小子好处。你姐姐天天哀求朕,求朕给你安排一个好差事。这不,好差事来了。等到两位大将军分出胜负,死的那个人的职位赏给你。”

整座朝堂大殿再次冷场。

几乎落针可闻。

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此时脸色全都难堪无比。

谁也没有想到,皇帝竟然昏庸如此,坐视安禄山起兵,坐视郭子仪迎战,等到死人之后,职位拿去封赏人。

并且封赏的是杨国忠,那个靠着姐姐上位的狗东西,这个狗东西除了耀武扬威的本事,除了飞扬跋扈的性格,一无是处,一无是处啊。

陛下真的昏庸了!

大唐风雨飘摇啊!

无论忠臣还是奸臣,这一刻在心底同时苦叹。

……

昏庸的皇帝宣布散朝,大臣们带着憋屈纷纷离去。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有几个大臣悄悄留了下来。

比如武阳郡王,散朝之后慢悠悠的在皇宫里走着,像是在欣赏风景,又像是随意而行,直到一个小太监不经意间出现,悄无声息的领着武阳郡王走入深宫。

又比如李大将军,散朝之后看似去左羽林卫当值,然而仅仅坐了片刻,忽然起身出门,步履悠闲之间,也被一个小太监领走。

还有老丞相张九龄,御史大夫颜真卿,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

这些人看似不经意留下,在皇宫前麓欣赏风景,然而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全都被小太监引进深宫。

由于是分散而行,自始至终没有引起朝臣们的注意。

但是当这些人聚集之后,议论的话题却无比肃重。

……

皇宫深处,一座偏殿。

唐玄宗面色深沉,目光带着浓浓忧虑。

“诸位爱卿说说,此事应该如何应对,安禄山起兵五万入关,看似给朕上奏了奏疏,但是百骑司早已探报得知,他在奏疏的同时已经派出了大军……”

“也就是说,他一边上奏一边出兵。五万精锐边军,如今怕是已经进入了山东境内。”

“而郭子仪的麾下,如今只有一万兵,况且全是新兵,满打满算操练也没超过半年……最主要的是,从未经历过战阵。”

“朕很忧心啊,怕他撑不住这一局。”

“他若是撑不住这一局,安禄山入关的五万大军很可能变成十九万。那时候,恐怕就不再是‘报复私人折辱’,而是,霍乱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