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盛文又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李慕华承认他说得有道理,在劳获问题上可以各说各有理,两边都没有错。</P>
又不能说到更深层次——他们已经脱离了普通群众和修正主义问题。</P>
最后只能装作被劝诫到,点点头说:“老冯你说得我明白了!”</P>
冯盛文脸上闪过笑容,很为能掰正李慕华的思想而高兴。</P>
但其实李慕华说的问题——他作为出版社主编,每天都在看各种报纸,接受上面传达的审书思想,早就留意察觉到政治风向有些不对。</P>
只是他坚信知识改变一切,任何时代都需要知识分子,李慕华说的待遇问题在他看来根本不值一提,重要的是政治土壤。</P>
俩人都不张嘴,各有心事却是同一桩,屋内沉寂下来。</P>
“砰!”</P>
在这关头李庆华突然猛的推开门,才打破屋内沉寂,李爱华见过冯盛文,知道他来是为了稿费的事后,忙热情招呼的李庆华去烧热水。</P>
几人陪着冯盛文聊天,多时后徐燕回院,冯盛文交出汇款单,后又叮嘱他们要多督促李慕华学习,之后才告辞离去。</P>
一如上次,几人将冯盛文送出院门。</P>
徐燕笑容满面,加上这雪中送炭的两千三百块钱,她可以在西城区买一套中院了,住一家子人绰绰有余,李家换房近在咫尺。</P>
回到屋里,徐燕还夸道:“幺儿你真是好样的,随便写完一本书这才俩个月,就能为咱家挣回一套院子来。”</P>
“要是你再多写几本书,或者这本书再多卖一点,那咱家以后都不用操心钱的事了!”</P>
李慕华的心却因为和冯盛文聊了一通,现在乱的很,但看着喜不自胜的徐燕,他也不想扫兴,只挤出笑脸点了点头。</P>
两天一过,随着《亮剑》二次出售,青年报的头版头条也配合的变成——《热销亮剑作者李慕华——竟是12岁小学生!》</P>
标题是惊悚了些,很是吸睛,但内容大致都还是按照李慕华要求写的,全是各种精神居多,分外契合几个月之后的精神。</P>
但标题已经足够吓人,一石激起千层浪,12岁神童能写书的事很快引起热议,逐渐形成破圈之势。</P>
连很多不爱看书的人路过书店,想起这条新闻都要进去买本《亮剑》,他们倒要看看12岁的小孩能写出什么来。</P>
李慕华在学校里也成了风云人物,和大院里一样,他也被冠上——‘小作家’的名头。</P>
同时其他报社见青年报的这新闻引起热议,纷纷开始登门采访。</P>
李慕华见自己已经盛名在外,索性来者不拒,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他张口就是三代贫农工人家庭,闭口小唯物主义战士,对封建迷信和招核憎恨,农民也能领导军队打招核……</P>
叠甲叠的飞起。</P>
来采访的记者见李慕华嘴里是讲不完的大道理,简直都快听傻了。</P>
他们是来采访李慕华,不是来上政治课的,但见问不出其他的话,也只能通通都按李慕华说的记上。</P>
一时98号大院门口记者每天连绵不绝,还有不少追去学校采访老师的。</P>
连人民日报都落下,在版心位置给李慕华留下一大块版面。</P>
随着持续不断的报纸头条轰炸,各大书店的《亮剑》库存又开始纷纷告急,冯盛文又火急火燎的赶来大院一趟。</P>
这次是追印20万本的订单,5760块的汇款单。</P>
看见这么大笔稿费,李慕华才觉得自己这险冒的不亏。</P>
他还是个孩子他怕什么啊?</P>
大不了他到时候也带红箍,自己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