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邶静想了想:“回禀陛下,以微臣的意见,天下人终有一天会接受世俗规定、礼教束缚的改变,前提是,他们的生活安康,吃穿不愁!”
女皇听得懂严邶静的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日子过的有滋有味有奔头,他何必去管当皇帝的人是男是女呢?
严邶静这句劝说到了女皇心里,女皇脸上的愠怒之色更加和缓了些。
严邶静继续说道:“昔日徐敬业起兵谋反,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先遭到朝廷贬谪,私愤不平,这才走上了谋逆之路,至于他提出的军中口号,也不过就是蒙蔽愚民,为其自己正道的一些托辞!如今天下百姓都看得出来这一点,当然知道这些大逆不道之事,并不算中流民意!”
严邶静这番话的意思就是——当年徐敬业起兵的理由,虽然是匡扶李室,讨伐武氏,但实际上这样的口号无法掩藏他泄私愤的初心。
女皇轻叹道:“可惜天下的百姓看不到这一点,要不然,徐敬业何以轻易召集十数万兵马!”
严邶静再次力劝:“百姓之中也有明辨是非的能人,徐敬业当年喊完了口号,却不敢北上直取洛阳,而是绕道南下,攻打润州,此举便暴露了他起义的目的不纯!”
女皇用力呼出一口气:“这不过是你一个人的认识,代表不了天下人的认知!”
“当年润州刺史还是徐敬业的叔父,连他都知道徐敬业真正的心思,没有帮自己的侄儿,而是向朝廷汇报了徐敬业的兵马动向,以求合力破敌!陛下,您看,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民意所指!”
“徐敬业愚弄十数万人马为其所用,可最后还不是一样兵败身死,这才正说明了陛下才是天下正主,民心所归!”
女皇脸色渐渐平静,看着严邶静。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对付女人,还是要哄!】
【马屁这个东西不但要拍,还要使劲拍,拍的声音还要响亮才行!】
女皇看着严邶静,“我之所以和你提起徐敬业谋逆案,意思是想说,裴印年案,更不该重审了……”
严邶静:“裴公案原本和徐敬业谋逆造反一事毫无关联,只是他徐敬业从前曾与河东三大世族有过太多往来,便遭小人嫉妒,捏造事实,强拉硬扯的要将柳氏、裴氏、薛氏扳倒!”
“陛下若真的是明君圣主,原本不该为其所蒙蔽,当时的决策,也不过是形势所逼,平乱需用重典,这才牵涉了些许无辜,可如今已经四海升平,难道不应该矫正历史之枉情冤案吗?”
女皇犹豫了一下,似乎有些被说动。
严邶静继续说道:“彼时微臣还不过只是宅在家中不出闺门的一个小女子,平时对圣上的轶事点评都是听旁人说的,陛下您知道,关于徐敬业谋逆一案,无知的百姓私下议论最多的是什么吗?”
女皇脸色微微一动,她当然很关心百姓私底下是如何议论这件事的,人之常情,世上有谁是真的不在乎别人如何议论自己的呢?
但自持身份,又不能明说自己很想听,于是就只是看着严邶静,什么话也不说。
女皇不愿意当捧哏,严邶静只好自己继续演绎——
——当年徐敬业起兵时,曾经让骆宾王写了一篇讨伐的檄文,散布于各州县,有人便将这篇檄文的内容转呈给了圣上您。
——当时您看了檄文之后,旁人都觉得您一定是勃然大怒,没想到您的第一反应,却是惋惜不已,直叹曰:“此人文采出众,学识渊博,与徐敬业等人为伍实在可惜,有这样的不世才华,却不能为国效力,反而还让他漂泊失意,实在是宰相失职啊!”
(严邶静学着旁人的语气演绎着,生动的就连一旁的上官婉儿也禁不住莞尔掩口)
——我那时年纪尚幼,可听到大人们如此谈论,心里对圣上的爱才之心实在是敬佩不已,这人骂着您呢,您还夸他?甚至由此想到当年还有一位治世能臣的相同轶事。
——昔日建安年间,河北袁绍与后来的魏武帝曹操决战官渡,袁绍手下有一名谋士,唤作陈琳,此人也在战前写了一篇辱骂讨伐曹公的檄文,其中内容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就连曹操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
——可是曹公看了这篇檄文之后,却对陈琳产生了爱才之心,后来官渡之战获胜,陈琳被俘,曹公不但没有怪责于他,相反还封了他一个司空军师祭酒的官儿来做!
——这前后两段故事如此相像,我当时心想,原来这位圣上虽是女子之身,心胸气度却和男人一样宽广,我也不该为自己是个女孩儿而自怨自艾,而是应该好好读书,学得一些本事,说不定将来也有机会为国效力呢!
严邶静说完这些,偷眼观瞧女皇,只见她脸上带笑,甚是受用的样子。
女皇一生中最得意的,便是以女子之身临朝称帝,君临天下。
但女皇一生中最担心的,也同样是这件事,会不会被世人所接受和品评。
如今严邶静这样一番话,恰好捏在了女皇的麻筋上,然后揉的舒舒服服的。
【女皇啊女皇,你可是为咱们天下所有的女人都争了大大的一口气,不但自己当了皇帝,还影响了幼时的我!】
【您看,要不是那时候我经常被您的一个个事迹所感召,我能那么用功读书吗,我能那么自强不息,考上北大法律系,最后当上金牌律师吗?】
【啊呸呸呸,说跑题了,能当上大理寺的评事大人,兼钦差御史督察案件嘛!】
【嘻嘻,虽然我小时候那么用功其实都是我老爸老妈管的紧啦,不过先不管,我现在是严晓晓,把老爸老妈这些功劳都安在女皇身上!】
严邶静趁机抛出最后一句话——
“如今,只有重审裴公案,方能显出陛下宽厚宅任之心,爱才如命之义,浑辨是非之能,明察秋毫之力!还能顺应民意,平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