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邶静分左右两方,给诸位来听审的头头脑脑们都安排了座位,只等毕以文到场了。
很快,刑部的两名捕快,在程方、关竹、关枫的陪同下,押解着毕以文到场。
严邶静看到毕以文用瘦弱的身躯拖着沉重的手铐脚镣,于心不忍,便吩咐先除去其身上枷锁。
田宜春不满道:“严大人,此人乃是越罪死囚,罪大恶极之人,为其除去枷锁束缚,何以安民心?”
【哼,这家伙也不长记性,一上来就跟我这儿添堵,忘了我是怎么怼你了吗?】
“毕以文不过是一介书生,双臂因受过酷刑而伤,难堪重物,为这样的人卸去枷锁,乃是‘明德’!”
“在今日将审未审之前,毕以文只是身份疑犯,尚未能证明其就是当年越罪死囚,为这样的疑罪从无之人卸去枷锁,乃是‘慎罚’!”
“我武周律法,正讲求明德慎罚,请问田大人,我这样做,可能安得了民心?”
围观听审的老百姓们听了严邶静这一番话,哗哗哗地鼓起了掌。
“好!好!说得太好了!”
“能安!能安!”
田宜春碰了一鼻子灰,悻悻然的坐下了。
严邶静唤毕以文上前来,请其先自报姓名,来历,家世。
“小人姓毕,名以文,原本……为河东慈州府人氏……”
毕以文说到“河东慈州府”几个字时,三位监察御史和刑部侍郎以及贾赫道、田宜春等人不禁呵呵冷笑,似乎难掩心中得意。
“……后来因家道中落,族中长辈尽去,我便随几位父亲的好友,去扬州投奔远亲,之后,便在扬州的罗书苑读书写字……”
“今年,小人自觉学有小成,便进京报名吏考,侥幸得了些成绩,加入了弘文馆,担任经、史、碑、诗文四科待侍校书郎!”
严邶静看了看提案卷宗,再看了看毕以文:“毕以文,你可知本官今天要审的,是什么案子?”
毕以文回答:“小人知道,大人想要查清楚小人的身份,刚才那些,小人可以发誓,句句属实,别无虚言!”
“刑部提告案中说到,你是河东裴印年家的后人,我且问你,你可认得河东的裴印年?”
毕以文朗声回答道:“裴公任慈州府府尹时,善待百姓,勤于政务,大灾连年期间,曾救数十万难民于水火之间,被人称颂为上天派遣到凡间的好官,也称天官,只要是身为慈州府的人,哪有人敢说不识此公的?岂不是数典忘祖、恩将仇报之徒?”
严邶静听出毕以文意有所指,慢慢回头,将目光落在贾赫道身上。
【呵呵,数典忘祖、恩将仇报,这八个字,是送给你的啊!贾赫道!】
【而且毕以文回答的方式也很有意思,既承认了自己认识裴印年,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承认。】
“当年裴印年身旁有一个很有名的师爷,也姓毕,你可认得此人?与他可有什么关系?”
毕以文镇定的答道:“裴公身边的这位毕师爷,也是当地着名的文人,诗词大家,小人有幸,曾拜读过其中几篇,获益匪浅!”
【呵呵,既没说认不认识,也没说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听起来,就像是回答了一点,但又不多。】
严邶静顺着毕以文的话头加上自己的“捏造”,胡乱定义道:“按你这么说……你和这位大名鼎鼎的师爷同姓毕,却并无血缘亲属关系,只是巧合了对吧?”
毕以文没有吭声,他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但在旁人眼里看来,毕以文刚刚是默认了——
严邶静问完了例行的问题,把眼光看向刑部侍郎,等候着他们的进一步质询。
刑部侍郎濮国安和田宜春同时站了起来,走到毕以文身边。
濮国安:“你敢说,你不是裴印年身边的那位毕师爷,毕富刃的儿子?”
毕以文朗声回答道:“我确实很想做这位毕师爷的儿子,可惜老天也不愿遂我这个愿望!”
【这句话又是一句可以两面理解的双重语!】
【既可以理解为我不是毕富刃的儿子,也可以理解为我希望能够做他的儿子,但他已经不在人世!】
【读书人说话确实有水平!】
【直到现在为止,毕以文在堂上说过的所有话,你说他睁眼说瞎话吧,他其实每一句都是凭心而发,你说他句句属实吧,可他又没承认自己就是当年的越罪死囚,毕富刃的儿子。】
田宜春这时从怀中拿出一个物件,向大家展示了一下,又放在了毕以文的鼻尖处。
“看好了,你可识得此物?”
毕以文看了看,似乎有所触动,鼻头微酸,但还是恭恭敬敬的回答道:“小人认得!”
田宜春得意的说道:“此物叫做什么名字?”
“红衫朱玉镇!”
田宜春更加得意的继续追问:“此物来历如何?”
“昔年河东三氏名望远播,有民间巧手艺人听说裴氏族长喜好文房之物,便以稀有的红衫重木精雕而成此物,进献于裴公!”
田宜春继续问道:“既然是巧手艺人精雕而成,倒也可以说,天下间不止此一物为裴公所有!”
毕以文摇了摇头:“天下之大,虽不止有一件红衫朱玉镇,但眼前之物,却一定是裴公旧物!”
田宜春见毕以文如此配合,大感意外,笑眯眯的问道:“何以见得?”
“当年裴公为感谢毕师爷相伴多年,忠心耿耿,特将此物赏赐给了毕家,并且在相赠当日,以小刀尖刃在此镇底刻了一个小小的‘裴’字!”
田宜春随着毕以文的话,慢慢将手中的红衫朱玉镇翻转了过来。
众人清楚的看到,镇纸的底部的确被刻了一个“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