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七八万号为龙武军实为杂牌军的人马开到陈州与义军决战。义军中路军并不知道实情,以为真的是龙武军。吉义极为重视,做出两项应对:第一,退避三舍,避免在陈州城外与之决战——那样的话,对方得地利,便于获得城内协助;而己方后援困难,一旦失败又难以撤退。第二,向东西两路义军求援,紧急征求别家义军把骑兵集中起来赶赴陈州助战。
别家义军赶忙派兵相助。有的是团结为重,真心相助;有的是考虑到郎继宗的龙武军威名赫赫,中路军如果被打垮,自家也不好办,正所谓唇亡齿寒,非得相助不可。于是包括与江右义军关系不太好的河东义军、江淮义军在内,都派出了骑兵来陈州助战。就连江左义军也派出了一千多骑兵前来。
江左义军一直在江南水乡和山地转战,可没有多少骑兵,派出一千多骑兵已经足显诚意。这个一来是唇亡齿寒的缘故,二来吴宝雄也听闻了江右义军首领小玉观音被安通天门下刺客行刺之事,这时如果不诚意援助的话,就显得江左义军真心要与江右义军对着干,对同盟军只坑害不帮忙,那么岂不是会引起公愤?
于是东西两路义军凑了有三万多骑兵,另外还有三四万距离陈州较近的步兵赶来助战。中路军自身有近万骑兵,其余是步兵,得到这些援助后集合了约二十万人马,在陈州东南面颍河边的平原上与郎继宗所部七八万人大战。
即使有二十万人马,即使对付的还不是真正的龙武军,如果不是义军方面占据了将领和法师的优势,义军仍然不是官军的对手!
交战一开始,官军一部分骑兵不到二万骑当先杀来,三路义军拼凑起来的四万骑兵全力应战,双方对冲,刚打一个照面,义军这边便是人仰马翻不断,被打得稀里哗啦!
万骑驰奔的战阵,对于训练不足的军队而言,无法胜任这样的作战。个人缺乏战斗经验不知要怎样打,又缺装备尤其是防护;群体更缺乏配合,一打就乱,一乱就什么指挥都不管用了。
一开始的骑兵合战,义军方面就吃了大亏。损失无法估量,只见己方的骑兵不断人仰马翻。骑射不如敌方,近战也不如敌方,武器不如敌方,铠甲也不如敌方,驭马不如敌方,组织更不如敌方,一打起来就全乱了套。
这种局面如何是好?如何力挽狂澜?只有靠法师和将领。要说义军方面有什么占优势的,一来就是法师的实力。来自各家义军的野法师们,能力虽然普遍不如官军的御法师,但是数量多出数倍,总体实力还是强过官军方面。二来就是将领的勇气。义军方面的将领,指挥本领不如官军将领,但个人战斗本领并不差,拼死打仗的勇气更是远远盖过敌方。
将领敢死,所率的士兵就会更敢死。相反将领如果怕死,士兵看其熊样也会胆怯。
义军几乎什么都不如官军,人数也谈不上是多大的优势,唯有勇气,勇气就是义军唯一所能依靠的制胜法宝。
这一场大战,义军一开始以骑兵合战就伤亡惨重,但是义军将领们没有怯战,反而越发奋勇上前。首领是最大的将领,关键时刻首领更要奋勇。中路军的各家义军首领,除了姚水莲是法师不宜近战、由未婚夫吉义代替冲锋陷阵以外,别家首领彭大举、陈固、覃万户、盘兴勉、思岩温全都亲自率领亲卫队冲锋。首领冲了,将领当然要冲!将领冲了,士兵当然要冲!就这样从上到下带动,全军在初战十分不利的局面下,尚能振奋勇气发起排山倒海的猛烈冲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