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驰骋辽西,经营闽地第九章(2 / 2)

吴宝雄在送走会真师太,确切而言是气走会真师太之后,率部继续进军,兵临延平城下。

官军坚守延平。江左义军发起多次猛攻,白白折损了许多人马,却不能拿下城池。

由于江右义军已经控制了延平府的倚郭县南平县的大部分乡野,双方势力相接,人马相遇免不得要互相敌视,剑拔弩张。

吉义顾全大局,不愿意两边义军打起来。毕竟官军还很强大,义军哪里是自相残杀的时候?打起来两败俱伤,有什么好处?于是吉义命令部下多加克制,把守各个村寨,不与对方冲突。

但是对方却向我方的寨主、民众宣扬,说我方“分田纳粮”不好,他们是“均田免粮”!

双方政策有何不同?一个是“分田”,一个是“均田”。“均田”是平均分给土地,比如每丁分给十亩,简单容易。“分田”就不容易了,有一套规矩,首先不是把田一次全分光,而是要留下一部分公田;其次也不是完全平均分配,而要更公平分配,这里就有个大学问——平均并非公平。比如有一家人,两个儿子先前都参加了义军,都英勇牺牲了,然后义军拿下了这个村子要分田,按照对方“均田”规矩的话,这一家人无丁就不能分到田;可是按照我方“分田”规矩的话,他们家是烈士亲属,不但能分到田,还能分到更多的田,这样才更公平。毕竟他们家对义军贡献大,而民众是要靠义军保护的,他们家的牺牲是对于全体民众的间接贡献,理应得到补偿。此外还有别的有贡献的人,贡献越大就理应分得越多不是?完全平均分配的话,对于努力做贡献的人岂不是不公平了?至于我方的“分田”规矩还要预留一部分公田,是出自吉义的治理地盘实践,预留的公田将来要用于奖赏努力耕田多交公粮的勤奋者,否则勤奋者得不到奖励,何以劝人勤奋?这样也可以让懒惰者少分到田,少田的话他们想吃饱就得努力些;而更多的田在勤奋者手里,可以种出更多的粮,义军的军粮才更有保障。

总而言之,“分田”的一套规矩,可以更好地治理地盘,有利于义军长远发展,也有利于长远保障民众。“均田”那是容易的事情,可是并不利于长远,但是平常义军哪有想得那么长远?简简单单分完省事。

“分田”规矩其实还更加公平合理。可是普通民众难以理解!他们才不会想要留公田,恨不得一次分光,也不会有觉悟要优待烈士亲属等有贡献的人。一说“均田”,没有贡献的人最欢迎。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贡献,所以大多数人更欢迎“均田”的政策。

“纳粮”和“免粮”的政策更不必说了,除非是极少数有脑子能看得长远的人,绝大多数民众谁不想免粮呢?最好是连税收和劳役全都免去,自己干活自己吃,不用为公家交税和干活,那是最好了!

尽管我方早有向民众宣传,说明“纳粮”是为了长远之计,民众纳粮义军才有源源不绝的粮食吃。当然义军也会帮忙种田,但总不能耽于种田,需要更多时间训练战斗本领,练好战斗本领才能保护民众。这本来是并不复杂的道理,但是没有文化的普通民众仍然难以接受,总以为不交公粮全留下自家吃才最好!先前官府征粮多、我方征粮少,他们就拥护我方;现在江左义军声称“免粮”,他们就转而拥护江左义军。

先前我方江右义军所打下的地盘,恶劣的土豪、土匪进行消灭,不恶劣的则收编。收编的土豪成为我方控制下的各村寨、各山寨的寨主。

结果对方江左义军不但诱惑我方的民众,说他们“均田免粮”,还笼络我方的寨主。寨主们有的被笼络,有的被民众挟持,要他们归顺对方。

这样一来,我方江右义军好不容易经略的地盘,被对方江左义军夺占了许多。对方自恃打下建州之后得到了大粮仓,宣传招纳民众加入,壮大其队伍。一时间对方的人马多了许多。我方也就更显劣势。

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方将领凌钺、蒋武等人都恨不得要跟对方打,把地盘夺回来,若吉义不同意,他们要看扁吉义。但吉义仍然决定忍让,顾全大局,退避三舍。凌钺、蒋武等人没有办法,只得从命。凌钺道:“罢罢罢!要不是吉大哥,我等只怕早已葬身在界岭山下了!如今你要做孬种,我等也只好依你!”

于是江右义军主力在吉义率领下,索性退出南平县,退到沙县一带。

江左义军主力在吴宝雄率领下,顾着要攻打延平府,也就不来进逼我方,双方暂时脱离接触。其实对方根本还不清楚我方的实力,以为我方只是小部队,一个县城都拿不下,自然不把我方放在眼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