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三六章 女乐(1 / 2)

大明新命记 哼哈大王 1735 字 6个月前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不过好在对于出兵南下,进入关内剿贼战场,杨振的心里已经有了预备。

同时跪在杨振的身后,聆听朝廷旨意的金海镇其他将领们,心里也都已经有了谱了,尤其是张得贵、张臣等人。

毕竟早在二月里的时候,方光琛就为了这个事情,在总镇府里以耽于逸乐为借口批过他们了。

那次事情过后,杨振也好,张得贵、张臣等将领们也好,都认识到,一旦关内形势恶化,崇祯皇帝征调金海镇兵马渡海南下,叫他们加入剿贼战场,是迟早的事情。

因为杨振所部兵马,从隶属关系上来说,他们隶属于京营,直属于皇帝,先期调动他们加入剿贼战场简直是顺理成章。

同时辽西兵马卡在清虏与山海关的中间,不管怎么看调动起来也不如金海镇的兵马方便。

毕竟在金海镇与登莱之间,还有一片大海阻隔,可以作为屏障,就算往最坏处想,金海镇空虚以后,抵挡不住清虏大军的进攻了,那不还有一片大海吗?

当然了,除此之外,众人觉得此事不可避免的另一个原因是,辽西那边也已经奉旨派出人马南下了。

这也是早在二月里的时候,袁进给杨振以及旅顺口诸将带来的消息。

既然辽西都奉旨派兵入关了,那么皇帝一旦下旨,一向老实听话、从不违逆朝廷旨意的金海镇能不分兵助剿流贼吗?

“臣遵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好,好,好!陛下没有看错都督,陈本兵和本官也没有看错都督,都督果然是忠义无双!”

在来金海镇以前,张若麒虽然在皇帝面前,在陈新甲面前信誓旦旦,说他跟杨振肝胆相照交情莫逆,由他出马,杨振一定奉旨调兵。

但其实,一路上他最担心的,就是杨振拿出各种理由,最后不肯领旨。

又或者是杨振愿意领旨,但是提出一大堆条件要求朝廷满足,比如补发拖欠的粮饷,补充所需的衣甲军械等等条件。

一旦杨振如同其他将帅一样,提出了这些条件,那么朝廷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毕竟皇帝不差饿兵,你总不能让金海镇的兵马饿着肚子去打仗吗?

再者说了,金海镇又不同于其他边镇,就算杨振不提粮草军械的事情,只需要让人从复州前线或者镇江堡前线送来一封塘报,说清虏有异常调动,那么杨振就会有充分的理由搁置朝廷下发的旨意。

为此,张若麒在临行之前,没少跟陈新甲提前商议对策,为的就是未雨绸缪,把皇帝的旨意落到实处。

当然了,他们所商议出来的最好的对策,就是将崇祯皇帝对杨振的封赏与从金海镇调兵助教流寇的旨意绑在一起。

那就是,以打破惯例的封赏,来促成杨振接受调兵南下的安排。

很显然,这个策略成功了。

所以张若麒一见杨振如此痛快的领旨谢恩,他立刻大加称赞,马上就又给杨振戴了一顶忠义无双的高帽子,好叫杨振无法反悔。

杨振当然不知道陈新甲、张若麒这些人起草的圣旨背后隐藏的这些花花肠子。

不过就算他知道了,最多也就一笑置之而已,该领的旨意他还是会领的。

莫说他已经有了预备,就算是没有预备,如果崇祯皇帝愿意用登莱镇的防务换取杨振南下出兵,杨振也会立刻准备出一支人马的。

登莱巡抚徐人龙战殁了,登莱总兵陈洪范也死了,与此同时,登莱地区先有瘟疫,又有大旱,饥荒连连,流民四起。

对朝廷来说,这个地方现在就是烫手山芋,徐人龙、陈洪范他们留下的烂摊子不好收拾。

朝廷派个巡抚容易,再派个总兵也没有问题,可是无粮,无饷,无兵,谁去了也没有用。

倒不如直接交给杨振来兼领,至少交给了杨振以后,这里一旦有了乱子,杨振就得出兵弹压,不至于演变成祸乱山陕中原的那种流寇。

不管是崇祯皇帝,还是陈新甲、张若麒,他们这样想,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对杨振来说,登莱地区可绝不是什么烂摊子。

一方面,这里是金海镇所需要的大批移民北上出海的必经之地,集散之地,如果能直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那当然是最好的,原本是杨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块地盘。

另一方面,登莱镇辖下的地方虽然不大,只有登州府、莱州府以及几个沿海卫所的管辖之地,但是也够他闪转腾挪一下,然后安排麾下那些屡立战功的将领们了。

像是知府、知州这样的地方朝廷命官,杨振这个兼领登莱镇防务的总兵官,当然是动不了的,也不能动的。

甚至包括威海卫、成山卫等地卫所的世袭指挥使们,他也是不能动,动不了的。

但是,即便这些都动不了,杨振依然可以在他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仿照在金海镇的做法,将登莱镇的防务,区分为登莱中路、登莱东路和登莱西路三个方向。

如此一来,杨振兼领登莱镇的防务之后,他的麾下就至少又有了三个协守总兵官的位子。

当然了,如果他愿意的话,他甚至可以在胶州湾,额外设立一个登莱南路协守总兵府。

总而言之,杨振兼领登莱镇的防务以后,虽然将来不可避免地会被卷入到他一直不想被卷入的关内剿贼战场,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少他麾下那些立了大功的将领们,今后就有了更多可升迁安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