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三章 功德(2 / 2)

大明新命记 哼哈大王 1425 字 7个月前

几百年后的青泥凹地区是大连的繁华区,而这一世的此时除了以前大明军队驻防此地时留下的堡垒营盘遗迹之外,几乎是一片遍布池沼河沟的荒野。

严省三率队移防此地以后,按照杨振的命令,以青泥凹小河为界,将遣发此地的六百户移民队伍分作了两屯,青泥凹河以北的三百户定名为青泥凹前屯,青泥凹河以南的三百户定名为青泥凹后屯。

严省三的中路水师营,则把自己的船营、码头和驻泊地,设在了青泥凹前屯和青泥凹后屯之间青泥凹烽火台所在的海岸上。

当日傍晚时分,杨振带领船队在夕阳的余晖中抵达了严省三的船队驻泊地,驻泊地的港口、码头和营区虽然简陋,但已经是一应俱全了。

而青泥凹码头所在的港口沿岸,又是天然的海湾良港,足可以停泊得下成百上千艘大小船只。

当天傍晚,杨振带着火枪营三个哨的将士,下船入驻在严省三部的岸上船营之中。

六月初,虽然大连湾的海水仍凉,但天候毕竟已经入夏,杨振及其麾下火枪营的将士们还是在下船后,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海水澡。

到了第二天上午,杨振在严省三等人的陪同下,就近视察了青泥凹前后屯的番薯引种情况。

见此地设屯移民虽晚,但两屯六百户分地垦荒以及番薯引种任务进展迅速,沿海遍布的小块平原地区以及星罗棋布的山间谷地,已经全都垦了荒,种上了番薯苗。

杨振亲见大大小小的番薯田生机盎然、长势良好,他的心中十分高兴,再一次对严省三的办事能力刮目相看大加赞赏,并鼓励他将长势最好的番薯田当做种苗地,继续往附近荒地上引种。

番薯种植的好处就在这里,只要有一亩地引种成功长势良好,那么周边的其他屯区,就可以把这里当作种苗的来源地,然后剪枝插发迅速推广开来。

这样做,既能省下大量的其他粮种,又能节约一个多月的育苗时间,绝对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同样是当天上午,距离青泥凹前后屯不远的西边南关岭五屯营参将刘万忠,闻讯赶来拜见杨振,向杨振报告了五屯营在南关岭地区引种番薯的情况。

南关岭五屯营曾抽调了三百人到旅顺口苗圃营帮工,所以在引种番薯的事务上处在优先的地位。

到了六月初的时候,南关岭所有易垦宜耕的沟谷地、山坡地都已经完成了垦荒种植,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番薯苗,也已经成为了附近其他各路的种苗来源之一。

而长势茂盛的番薯叶,甚至也已经成为了一些粮食短缺的屯户充饥果腹的食物来源之一。

“都督,俺们种过高粱,种过粟子,种过麦子,种过豆子,但是唯独没有种过番薯,可是真没想到,番薯这般好成活,真是备战备荒的不二之选。”

刘万忠见了杨振的面儿,得知杨振关心番薯种植的事情,先向杨振报告了南关岭的番薯种植情况,然后就开始夸起了番薯苗的好来。

“不拘是平地,还是坡田,也不拘是河沟边的水浇地,还是山岭上靠天吃饭的旱地,但凡种下去成活了以后,就不用再多管,端的是省心省力啊!”

说到这里,刘万忠越说越高兴,笑着对杨振说道:“俺们南关岭五屯营下一共一千四百六十一户,按都督之前定下的分田屯垦令,按户授田,每户可垦荒地三十亩,永为世业,卑职五屯营可垦荒地四万三千八百三十亩。

“至于眼下嘛,各屯实垦荒地,累计两万两千亩左右,按照农垦所种薯师傅所说,过得三个月,到了金秋时节,光是一亩番薯的收成,就将高达三千斤上下,简直十倍于高粱或者粟子。

“到了那时候,如果每一亩地,都能有这样的好收成,俺们南关岭五屯营,不,咱们整个金海镇五路的人马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闹饥荒饿肚子的问题了!都督这番功德,足以彪炳后世了!”

杨振听了刘万忠的话,知道五屯营的垦种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半,心中更加高兴,对于刘万忠的吹捧他并没往心里去,但对他话里透露出的一些情况却上了心。

“老炮头,你的意思是说,南关岭五屯营一户三十亩的垦荒任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完成咯?”

“这个,都督,当初咱们授地分田的时候,大家伙想的当然都是分得越多越好,可是到了垦荒的时候才知道,一户三十亩,可真不是一年能够完成的。”

面对杨振的这个问题,老炮头一时有点尴尬,当下挠着头苦笑着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