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农忙(2 / 2)

“如你们不信,可将这只鸭子养在家里一段时间,看看它会不会惨死。”

“和其它害虫一样,蝗虫也有天敌。天地间生灵互克,蝗虫天敌就是家禽和鸟,这就是我要养这么多家禽的原因。”

“蝗虫烤熟或油炸透,也是一种美食。你们所敬畏惧怕之物,说不得后世有些地方专门饲养开食肆。”

杨卿的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村民们思想上的枷锁,人人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戚飞,晚上你传话给大家,提前在田边挖好火沟,建好台子,准备好一些大网。一旦蝗灾来了,就照我说的做。”

“嗯,公子您就放心吧,交给我们,保证给您办得漂漂亮亮的。”

戚飞拍着胸脯保证道。

二狗子搭话,道:“要不要告诉庄子外面人?”

杨卿低头弯腰收割油菜,回道:“光靠我们是不行的,人多力量大。”

“田里就有不少外人,一会我去给他们说”戚飞抱着油菜殷勤应道。

约莫八岁男孩一手提着篮子,一手拿着黄色野花,蹦蹦跳跳朝杨卿走来。

将花放在篮子里,取出碗和水壶,倒了一碗水递到杨卿面前。

“公子,喝口水。”

杨卿放下镰刀,蹲下身子揉了揉男孩蓬松的发髻,接过水咕咚一口蒙了。

擦了擦嘴角水渍,杨卿微笑着说道:“热不热?”

男孩穿着粗布背心,脆笑着回答。

“不热。”

“叔叔们才热,不喝水会晕倒的。”

男孩一脸认真说道,杨卿拉着男孩指着附近辛勤劳作的村民,笑道。

“真聪明!”

“地里茬子尖锐,小心点,别伤到了腿。”

见男孩裸露着脚踝,杨卿提醒道。

“去吧。”

“嗯!”

男孩收起碗,使劲点头答应。

路边停着水车,烈日下,几名小孩分散田间送水。

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幕,杨卿想起小时候收麦子。

妈妈给钱让买啤酒,杨卿高高兴兴跑到小卖部,顺带着多买一些雪花膏。

回到田里,家人们在树下蹲成一圈喝啤酒谝闲传。

那是杨卿最美好的儿时回忆,长大后,每当工作累了,想起往事,总是唏嘘时光匆匆。

杨卿收割速度很快,一片完了就到下一片田。

太阳还未落山,田里便只剩下短短的茬子。

油菜收割用了四天,杨卿下田赶上了最后一天。

杨卿跟着牛车来到村广场,女人们正拿着棍子打油菜籽。

回来的男人上去接过棍子,女人便回家做饭去了。

一如后世农家生活。

有人拾掇空杆子装牛车,推回家当柴禾。

有人甩着木铲子扬油菜籽中的残渣,装麻袋扛走。

大唐油菜籽种的少,这些都是杨卿教的。

瞧着笨拙姿势,杨卿上前拿过木铲认真演示。

“一铲子瞧好风向,不要太高,油菜籽容易混进壳子里。太低了扬不开,就这样。”

偌大广场分了十几块,附近扬手一边认真观摩杨卿,一边照着做,果然效率高了不少了。

“瞅你瓜样,看人公子咋弄的。”

戚飞嬉笑地对田铭评头论足,田铭憋着一口气认真扬起木铲。

“这就对啦!”

“看把你能的,有本事你也来,怕是还不如我呢。”

田铭头也不回,反讥道。

杨卿将木铲还给黑娃,来到栗子树下,坐在石椅上。

一群孩子上前搭手,撑着比自己麻袋。奈何装七成就撑不到了。

倪小红上前笑呵呵,道:“哈哈哈!有叔叔们呢,这里还用不到你们。去玩吧。”

“哦,玩去了勒!”

孩子们一哄而散,有的听着知了声爬树,有得逗蚂蚁,稍小的在树下撒尿和泥玩……

“真好!”

夕阳下,杨卿瞧着生动有趣的童声稚语,脑海里满是甜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