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拍拍屁股走了,走得很潇洒,有奉母行乐这一孝行当幌子、有巡视河工这一正事做理由,带着数个儿子、一溜大臣,当然也没忘从后宫里挑几个小老婆带上。
你要说他是纯游乐呢,那是冤枉了他。老爷子算是比较知道民间疾苦的人,出发前就下诏“南巡察阅河工,一切供亿,由京备辨。预饬官吏,勿累闾阎。”——地方上不要出钱,京里自己掏腰包。
用脚趾头想也不可能啊!不然,曹家的亏空是怎么欠下来的?当然,曹、李两家的亏空,也有一部分是自己折腾出来的,但是南巡绝对是一个强化项。你想啊,只要你当官儿不是当得全国皆知的清名,哪怕不奉承皇帝,也得照顾好他随行的人不是?万一哪一个伺候不周,谁在皇帝面前说句小话,前程就不要想了,弄不好还要被削。皇帝还带着太后呢,苦了皇帝也不能苦了她啊!
一路鸡飞狗跳而下。康熙本人是极体恤大家了,只是这种组团公费旅游的形式,它本身就是件扰民的事儿。
而康熙本人还是极严肃认真的,真的亲自乘小船跑到高家堰、归仁堤、烂泥浅等处实地考察,摆出不让人糊弄的架式,还调截漕粮十万石,发高邮、宝应等十二州县平粜。还让随行兵士不要践踏了庄稼。够认真负责的了。
但是这些并不能掩饰南行的喜悦,比如十四爷,经常写信回来搭着他汗阿玛信件的顺风车,给他额娘显摆一下。再比如康熙爷,也没忘了给留守的两个儿子写件,叙述一路风光。
接到了信,留守的两个人极其憋屈。汗阿玛,您老是过瘾了,还显摆搭小船,在风浪里摇摆,您老可真有情趣啊!咱们还窝在北京城里呢?尤其是皇太子,虽说留在京中是利大于弊的,依然酸溜溜地想:我连黄河黄成啥样儿都不知道,您跟我说什么波澜壮阔!
老四更不舒服了,他弟弟跟着去了,写信回来给额娘。德妃的文化水平不太高,年纪也渐渐大了,四十来岁在这个年代有了老花眼也挺正常的。就需要有人读信,四福晋为弥合丈夫与婆婆之间的关系,倒是常去细心伺候,就添了一项差使——读信。
读完了,回来跟丈夫汇报一下,十四弟又怎么怎么说了。额娘如何如何高兴,如何如何挂心。胤禛的心里也是酸溜溜的。
苦逼兄弟二人组。
再泛酸,还得工作。也只好把满腔醋意化为动力,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来了。
五公主新府选址的事情,经皇太子周旋帮忙(?),最后落到了胤禛的头上。胤禛对于这件事情是极严肃认真的,把这个当成了一件差使来办,日日催问内务府,划好的那块地,民房迁了没有。
内务府的人快要哭了,他们的顶头上司海拉逊挂了,如今正是满头包的时候,这位爷又来凑热闹了!还摆出一凑到底的模样儿来。今天问:“西边儿那几家拆了没有?”明天问:“给足人家搬迁的银子了么?不要为着五公主的事儿,致人无家可归!”后天又说:“新府图纸可有了?”
爷,您就消停消停吧!跟太子那样儿的多好,看,没事儿跟张英聊聊天儿,跟王掞说说话,或者跟他家詹事下下棋。您省事儿,大家也跟着省心呐。
四爷没听到他们心底的呼声,他又来了:“昨儿的图纸我看了,院子显得窄了,把边一溜几家也迁走。”
新任务又到了……
这位爷可真讨厌!
——————————————————————————————————————————
四爷老是让大家干活,真不是个好人,那位看起来悠闲的太子,也未必就好到哪里去。当然,他不是折腾人,而是在忧郁自身。
太子跟皇帝见面的时候就卖萌,如今他二十五周岁生日都快到了,这么些年下来,套路都让皇帝摸得差不多了,生产过剩、库存都积压了。太子面临着各种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但是他与大臣,尤其是汉臣的接触还没有那么深入,太子殿下终于找到了新的市场。
所以,常常就会听到皇太子感叹:“我忝为皇太子,虽说留守京中为父分忧,却不能朝夕侍奉、尽孝膝前。唯认真办差而已。”
或者关切地问:“张师傅父亲尚康健否?听说老人家近来略有不适?可要仔细呢。”
殷殷切切,实在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太子。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装模作样装得实在是想抽人!要装好模样儿,就不能发泄,不能跟往常一样看着不顺眼的人就抽,看小太监长得丑就打。可在外面按奈着脾气与人周旋,这帮子老狐狸,当面看着感激涕零的,实际上太极打得比谁都溜,一句实的都不给你。
老王掞是看得出力挺东宫的,却只是从大义上说,从不表忠心。张英则完全不接茬儿,好像根本没有看出太子很急,很想知道这种每年都要跟皇帝分开几个月、与皇帝的接触有真空期、一定有人趁虚而入的时候该怎么办。
憋屈死了!
要搁以往呢,王掞说:“太子稍安毋躁,骨肉亲情岂能为区区千里、了了数月所间疏?太子只以孝悌为要,行以直道,便是为君分忧。”
或者说:“谢殿下过问,家父已好些了,家父若知殿下过问,必是欢欣鼓舞。”
胤礽就满意了,觉得大家向着他了。但是随着他情商的提高,观察技能等级的提升,他就发现了大家根本全是在说套话,跟元旦朝贺的时候上缴的表章作业一样。这帮混蛋之前到底糊弄了我多少回啊?!
其实情况没有他想得那么糟糕。
鉴于太子近来表现得很好,汉臣倒也乐于向他表现一点亲近之意。在这一点上,汉臣比满臣更灵活,或者说嗅觉更灵敏。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满廷更像是一个股份制公司。最大的股东当然是皇室,余下的满人大族乃至普通族人,都是大大小小的股东,尤其是开国五大臣家族。皇家有上三族、在下五族里也有各旗主王爷,这不假。但是,组织的细胞佐领,却是分散在不同姓氏的人手里。
比如赫赫有名的佟半朝,比如看起来也很强悍的太子妃娘家,又或者即使被削了其他官衔还保留佐领的索额图。佐领,有时候还有点儿像私产。
通过这样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大家就可以看出来,旗人虽然自称奴才,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完全俯首贴耳的,对太子、对皇帝都是这样。人家有底气,咱有了投资,咱是来分红的。
唔,如果董事会权力大一些,可能会剥夺底下小投资者的很多权利,甚至恶意收购,让你血本无归。但是,这种情况少之又少,除非有特别过硬的理由,否则,你犯了错,可能佐领给儿孙或者给兄弟、堂兄弟。
像鳌拜那样儿的,自己给圈了,兄弟子侄最后个个都出脱出来了。无他,苏完瓜尔佳,皇帝就算想杀他,也得掂量掂量。当然,康熙留他一条活路,也有其他考量就是了。
相较而言,汉臣受了几千年正统思想的洗礼,尤其是近一千多年来的儒教正统思想。不能排除有混水摸水者、也不能保证大家都像表现得那样忠贞,至少,在情感上,他们很好讨好——仅指对太子这样名份的人而言。
本来嘛,你就是个来打工的,别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真有责,半个多世纪前就负起责来嘛!能保证自己做一个不太坏的人就不错了。这年头,混口饭吃不容易。
很多人想安稳,想顺当,尤其对于居于高位的人来说。在这个你跟他们人口差个N倍,但是当官机会还不如人家的世道里,爬到这么高不容易。野心再大,你也做不了权臣,能被皇帝重视就好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想要安安稳稳活到老死,就得有点后路。居安思危、狡兔三窟,实在是逼不得已的行为。在大家看来,一静不如一动,跟着太子比跟着别人都要靠谱些。但是他们不能明确表态,他们不是股东,明明他们有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却连位子都捞不到。只能默默地旁观,生存的压力啊!
入行有风险,出手需谨慎。
还是再观察观察吧,唔,跟皇太子多聊会儿天,听听他说了些什么,再分析一下其为人,还是可以的。咱们不可能有那个份量一语定乾坤,即使出手,也是需要隐晦些,即使是这些隐晦的动作,也可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如果太子不够好,真的不是很值得。
心里还有一点别的盘算,太子是正统,名正言顺的,所以,即使接班了,心胸也会宽一点。大家只要不犯什么大错,就不会被恶意报复。占着老臣的名头,许多事情就会被宽容。
这些人里,以李光地的心思最为,他深受康熙器重,这话不是白说的。康熙都亲自把老冤家陈梦雷从东北带回来了,虽然没给他官做,也表明了一种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李光地都没有被康熙所大弃,可见其得君心之深。
李光地想得很好,我是汉臣,这事儿本就不是我搀和得了的,我只管高坐就好。明珠拉拢我也没理,你要是赢了,我也不反对,顶多我回家读书呗。至于太子,那更好办了,我是你爹器重的人,你这个一切都袭自你爹的继承人,自己看着办吧。
忘了说一句,李光地还当过太子的老师呢。
明白了吧?不到一定程度,他们是不会出手的。即使,已经有了一点好感。
说句难听的,人家这些人,自进入官场起,就是跟一群开了作弊器、考试有民族加分的人比拼,怎么可能被你几句话就哄了过去?这根本是在侮辱整个官场的智商了。他们的年龄,有些比康熙都大,吃的盐比胤礽吃的米还多,没智商也有经验啊!
想让人家真正为你着想,太子爷,你的路还长着呢。
好吧,汉臣需要水磨石的慢功夫,那满臣呢?你想当董事长,虽然你爹的股份超过百分之五十,你还是要让中小股东认可不是?
满臣也很讨厌!
他们更容易不买太子的账,佟家就是一例。
他们家的女儿是胤礽的后妈,这个关系就够微妙的了。遗憾的是,后妈对他没有尽到抚养的义务,反而养别人去了,是康熙的安排没错,可造成的事实却是太子与这一集团不亲密。
五大臣的后裔,董鄂氏嫁给他三弟了,钮祜禄氏是他十弟的母舅家,他老婆倒是瓜尔佳氏可惜是后来改回来的姓儿……
这些人家与他都没有一个搭话的梯子!
胤礽头疼得要死,发现这些年他都白活了!四周的人与他都保持着客气的距离,中间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罩子,看着亲近,实际上谁也摸不着谁的边儿。于朝堂而言,说是孤家寡人也差不太多了。
我真傻,真的!浪费了这么多好时光!
胤礽懊悔地一巴掌拍在习字本子上,他刚上学那会儿,他爹给他都配了什么人呐?!如今已经死了的汤斌等人不算,张英、熊赐履、李光地……这都是些什么人呐!
当时光顾着装储君的范儿,光想着认真读书必须学习好。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真是傻透了!怎么就让老师站着累晕了呢?怎么就要等到出了事儿再让老师坐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