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侄!请起!请起!一切都听女儿的吧!”谢父显然很受感动,忙过去扶起崔护。
话说,唐朝那时是很开明的朝代,父母不太会干涉孩子的婚事,崔护将此事写信告之父母,父母一般也不会反对,这门“人面桃花”的婚事基本上就可以定下来了。
之前谢家的四邻,听说了谢艾昏迷不醒,已经无药可救的事情后,纷纷来到谢家准备帮忙处理后事,一时之间,屋内院外就聚集了很多的人。
当谢母将女儿自述的经历讲给众人,众人皆啧啧称奇,也都相信了奈何桥、忘川河、梦婆汤的事。
谢父见今天家里来了这么多人,又加之女儿醒了,“贤婿”中了举,异常高兴,招呼着来人,并请平时走动很近的几人,帮着张罗,他们谢家要大摆宴席庆贺喜事。
谢艾这时喝过一些米汤,她本来也没什么大病,加之崔护中举这一桩高兴事,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现在也由谢母扶着下了地,感谢众人。
说说这谢家,也是一个小富之家,当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现在,我们要是一高兴,都说杀头猪,庆祝庆祝,然而,唐朝时由于猪的饲养技术还不先进,主要是那时还没有发明“阉猪”的技巧,所以说猪肉的味道奇膻无比,这也是唐宋时期,上点讲究的人士都不吃猪肉的原因,说点题外话,这也就成就了苏轼的“东坡肉”,应该正是猪肉的廉价,才成全了苏轼,想想要是猪肉好吃,一是价格得贵,二是厨艺提升的空间就不大,也就没有了“东坡肉”今天的盛名。
苏轼当年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其实也就和流放差不多,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扯得有些远了,也无非就是说明,谢家的高兴程度,话说这宴席午后筹备,到傍晚时分已经准备就绪,古朴周正束腰的八仙桌,放了五桌,可以说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好不热闹。
谢家本也在当地有些声望,加上谢艾死而复生,“贤婿”金榜题名,这样的“热度”,一下子就又吸引来不少附近的乡贤。
傍晚时分,微风习习,整个院子都飘荡着桃花的香味。
太阳虽已渐渐西沉,但还未到掌灯时候。
这日之主题当然是品评“人面桃花”诗。
诗就在大门上,虽然坐在院子里,看不见,但是人们在进院时,都“饱饱”的欣赏了好一阵。
谢父以及崔护同当地的乡贤,坐在了中间这桌。这场宴会由谢家的族长主持,这是谢父特意请来的,一是族长德高望重正好组织这场宴会,二是谢父家兄刚刚去世,他主持宴会多有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