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事业(1 / 2)

三国之谋伐 玩蛇怪 3065 字 6个月前

小山坡上,夏风徐来,吹动着陈暮与郭嘉的袖袍。

坡上有几颗大树,树下青草碧绿,树上藤条葳蕤垂下,在风中飘荡摇曳,遮蔽出了一片绿荫。

二人像久别重逢的老友,站在树边眺望远方,时而高谈阔论,说起天下大势,时而轻声细语,聊起家长里短。不知怎么地,他们像是都十分了解彼此,互相之间,总能看见另外一个人的影子。

郭嘉长叹道:“与子归兄聊天,像是坐在庭中有春风拂过。许多见解,令我茅塞顿开,一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嘉自愧弗如也。”

陈暮沉吟道:“看待万事万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当你看透了这世间的本质,就如同一团乱麻之中找到了源头,事情就很好解决了,这也是做人与做事的根本道理吧。”

郭嘉认真问道:“子归兄,嘉还有一问。”

“你说。”

“我是想问兄,为何选了刘玄德?”

“原因很简单。”

陈暮淡然一笑:“因为路近。”

“路近?”

郭嘉不明就里。

天下谋士,无不是等待局势明朗之后才开始择主。

哪有一开始就选了一位的主公?

更何况刘备刚起步的时候,也不过是微末草莽之辈而已,哪里能看得出来他有君主之像?

陈暮笑了笑说道:“我刚才跟你说过,黄巾之乱闹起来的本质是什么?”

郭嘉毫不犹豫地答:“政治黑暗,官员腐败,天灾人祸,瘟疫横行,豪强占据大量田地,百姓无所依靠等诸多因素。”

“是啊。”

陈暮感叹道:“这已经是末世之像,我的家乡蒲阴也遭了黄巾之灾,所以才想往北边避祸,刚好与大哥遇上了而已。”

如果说是他主动去找的刘备,那就太假了,蒲阴离涿县不远,说是往北避祸,恰巧遇上,更加真实些。

郭嘉不由笑了起来:“刘玄德,还真是好运气啊,不仅有关张万人敌,还有兄这般大才辅佐。若能击败袁绍,等伯安公一死,以宗室苗裔登基,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吧。”

“呵呵。”

陈暮俯瞰远方风吹粟苗,颇有些心不在焉地道:“大哥做皇帝,也总比曹操做皇帝的好。”

“难道子归兄觉得曹公没有为君之像?”

郭嘉反问。

“有啊。”

陈暮毫不迟疑道:“若这天下还有人能如高祖光武般扫清寰宇,那也就只剩下大哥和曹操了。”

“可惜曹公起步尚晚,连徐州都没有得到。”

郭嘉苦笑道。

在聪明人面前,也没必要遮遮掩掩。

因为从陈暮出兵开始,就已经证明曹操现在的野心和想法。

所以还不如大大方方一点,反正陈暮也知道,要是继续装聋作哑当糊涂虫,反让他笑话。

陈暮说道:“曹操走的是霸道之路,虽可纵横一时,却不能纵横一世。大哥走的是王道之路,唯以仁德,方能成就万世基业。”

“这世上哪有什么万世基业啊。”

郭嘉感叹:“强如大秦,亦不过是二世而亡吗?”

陈暮却道:“我知道有。”

“哦?”

郭嘉心中不信,却饶有兴趣道:“还请子归兄解惑。”

陈暮目光陷入了回忆之中。

他想起了那个盛大浩瀚的共和国,自苦难中崛起,自崛起中发奋,奋勇之追,以短短七十年的时间,就追上了西方几百年的沉淀。

这里有无数科学家,无数的学者,无数的军人、医生,以及无数努力建设的劳苦大众,他们前仆后继,能人辈出。

哪怕面对西方世界的打压,面对无数不公正的待遇,也依旧在逆境之中,创造出无数的辉煌。

这样的国家,岂不是万代昌盛,岂不是一个能永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华盛世?

“你呀,不懂。”

陈暮摇摇头,仰望苍穹,忽然只觉得有些寂寥。

这天下之大,又有何人能懂他呢?

诸葛亮、郭嘉、庞统、贾诩、荀彧、荀攸等等这些人,或许已经是这个世界最顶尖的智者。

可跟他比起来,差距远远不是智力,而是那份卓越见识,那份至高理想。

他们最大的愿望,或许就是辅佐一位君王,成就一代伟业。

可这样的格局,又如何跟胸中藏有丘壑的陈暮相比?

郭嘉察言观色,在那一瞬间,他看到的是陈暮眼中的寂寞和言语之中的真诚。

恍惚间,他竟有些相信陈暮刚才说的万世基业,是真的。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真情流露更加真实呢?

一时间,郭嘉无比好奇,追问道:“子归兄不说,我又如何懂?”

陈暮笑了起来:“你真的不会懂,我问你,你现在看待春秋以前,殷周时的人,你是什么心态?”

看待殷周时期的人?

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了吧。

郭嘉一时迟疑,思索片刻,答道:“除太公望外,其余,皆如狄夷也。”

这不是在贬低殷周,也不是夸姜子牙,而是一个事实。

很多人以为古代社会没什么差别,都是封建社会,但实际上,无论从生产力、创造力、兵力各朝代的差距都非常大。

如殷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全国总人口也不到千万,生产力极低,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文明,因为文字、知识在当时都没有普及。

这里说的普及,是说连贵族都不一定能学到知识。

因为那个时期,其实只能算文明的草创期,甲骨文只是刻在龟壳或者兽骨上,用以占卜记事的文字,还没有竹简书籍让文字传播。

包括我们熟知的《六韬》,很多人以为是姜子牙的著作,但实际上此书成于战国时期。所以实际上春秋战国,才是中华文明的启蒙时期,而非殷周以前。

自春秋战国再到秦汉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跨度,春秋时期百家齐放,各类思想碰撞,秦汉吸纳这些文化,才有了这一时期的刹那辉煌。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自然是一个重大跨越。

而此后,唐朝海纳天下,宋朝以半壁江山,养活一亿多人口,再多明清时期的火器、红薯、玉米等等,各朝代总体来说,都是在进步,只是进步空间不像西方工业革命那么大而已。

因此汉末的人,其实是属于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与明清在制度上或许差距不大,同样的地主控制大量土地,不给国家纳税,导致起义不断。

但在生产力上,双方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像明清时期棉花红薯玉米都已经普及,造就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简单来说,社会的发展三个阶段,既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

我们作为现代人,看明清时期的人,其实也跟看原始人差不多。

那么同样的道理,郭嘉作为封建社会的人,看奴隶社会的人,跟我们看待明清时期的古人也没什么区别。

听到郭嘉的回答,陈暮微笑着说道:“奉孝,你知道吗?正如你看待殷周时期的先人一般,我看待你们,乃至这天下人,亦如看待蛮夷一般。”

“包括天子,刘玄德,曹公以及天下无数智者?”

郭嘉心中骇然,掀起波涛惊浪。

这是怎么样的自负,才能说得出这样的话来?

他看殷周人如蛮夷,那是因为殷周已经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

更加优越的文明以及进步的社会给予了郭嘉足够的底气。

但陈暮跟他是同一时期的人,凭什么有这样的底气?

他的自负,从何而来?

如果是一个疯子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一笑了之罢了。

可郭嘉很清楚,作为一名顶尖智者,陈暮不可能说出这样的疯言疯语出来,且他的神情不似作假,全是真情流露。

这是最让郭嘉觉得惊悚的地方。

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很可怕的事实,那就是陈暮或许真的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他们。

或许,自己在他眼里,也真的跟蛮夷没什么区别。

这是郭嘉这般骄傲之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

所以郭嘉一定要追问个明白,到底是什么让陈暮如此有底气。

陈暮却只是笑了笑道:“包括,这就是眼界的不同呀。你要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他能否成就大事的底线。但一个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却能决定他最后能做到多大的事业。”

郭嘉试探道:“一统天下,都不算大事业吗?”

“算,也不算。”

陈暮沉吟道:“一统天下,却不能稳定江山,如始皇一般二世而崩,又有何意义。最终王朝不断更迭,未来的朝代,不是外敌入侵覆灭,便是内部矛盾爆发,长则三四百年,短则数十上百年,循环往复,何谈万世基业?”

“外敌入侵?”

郭嘉笑了起来,说道:“子归兄多想了吧,这南北周边蛮夷,哪个不是被我大汉雄威打得服服帖帖,不说卫霍远征漠北,单说强悍如那鲜卑,自檀石槐之后,亦再无南下之力,若非此时中原内乱,恐怕该覆灭的是他们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