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农业规划(2 / 2)

三国之谋伐 玩蛇怪 1672 字 6个月前

陈暮心想。

张世平和苏双投资刘备非常成功,如今已经把产业迁到了济南。

包括济南的地暖经济,就是他们在做。

不过济南毕竟不像洛阳聚集天下富豪,地暖经济能够带动的效应十分有限,无法产生太高的经济效应。

在汉朝做生意想发家致富,只有三种生意最值钱,一者是卖铁,二者是卖盐,三者是卖酒。

古代就有海盐,记载:“黄帝时,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

包括春秋战国时齐国,也是用海水煮盐发了财,最后称霸诸侯。

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口也就那么几十上百万。

换到今天,就是一场县与县的战争。

虽然跟日本战国那种村镇械斗比起来还是要强一点,但也强不到哪里去。

所以齐国当时的原始工艺水煮法,产量其实极低,等到汉朝统一天下,全国人口数千万,用海水煮盐肯定满足不了需求。

当时的食盐主要来源是井盐和池盐,一直要到唐代海盐才逐渐成为主流,到明清时期,晒盐法完善,井盐和池盐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陈暮要想发财实在简单,等收复了东莱,就在山东半岛推动晒盐法,如此产量暴增,财富也会瞬间暴涨。

可惜现在还不是晒盐的时候。

汉灵帝没死,盐铁专利就一直掌握在他的手里,如果真的开海盐,到时候汉灵帝横插一杠子,陈暮就是给他人作嫁衣。

所以陈暮现在的第一阶段是在青州推广水稻为主。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地推陈出新,而是循序渐进。

因为水稻还无法代替粟。

水稻不像粟那样不需要水,稻田需要大量水灌溉,由于水利问题,水稻只能种植在河流与湖泊附近。

这样一来,实际种植面积还是很少。

需要等将来水利设施跟得上,才能大面积推广。

因此陈暮打算先在巨淀湖附近把水稻种上,用来酿酒,先敛一笔财再说。

有了钱以后,再用这笔钱大兴水利,在全州各郡县挖沟渠,修水利设施,引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蓄水建湖。

如此就能在全州推广水稻。

青州就是后世的山东,占城稻喜高温,非常耐旱,不挑土地,需要日照充足。

恰好青州就是北方日照最充足的地方,甚至后世还有个地方叫日照市,只是现在属于徐州琅琊郡,叫海曲县。

地理条件适合,就不会发生淮橘为枳的问题。

只是占城稻需要春天二三月播种,到五六月成熟。

六七月虽然还是夏天,但再过一两个月就入秋了,不适合占城稻生长,所以必然要挤占粟的生存空间。

这样就只能在粟和水稻之间做一个取舍。

不过粟可以夏播,收割了水稻之后,五六月份还能播种一次粟,到十月入冬的时候就能收割。

等到粟成熟之后,还可以种植冬小麦,听上去貌似还能够搞一年三熟。

然而那也只是理论上可以,实际上在没有合成尿素之前,土地的施肥跟不上,依旧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在一切条件充足之后,还是只能选择两种作物。

春天种占城稻,夏天种粟、小麦。

这是陈暮做规划时候,认为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青州农业种植方式。

事实上宋朝之前,为什么北方是经济中心?

就是因为北方的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春天播粟,冬天种麦。

而南方的水稻则是一年一熟,产量远不如北方。

等占城稻传入之后,因为生长周期远比本土水稻短了大半,所以在两湖流域和江南地区可以做到两熟,在日照充足的岭南甚至能到达三熟。

慢慢到了明清时,就发展成了如今的固定模式。既北方一年两熟,南方一年三熟,大大提升了粮食产量。

不过占城稻本身的产量就很多,一亩粟能产二到三石,差不多在60-80公斤左右,而占城稻一亩则能达到100多公斤,比粟产量高了三分之一。

这是宋真宗亲自实验后得出的结果,也是为什么占城稻能在宋朝推广的重要原因。

所以综合上述,陈暮在青州推广占城稻并不是一件坏事。

只是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循序渐进,因为它有产量高生长周期短的优点,就立即全面推广也不行。

还得因地制宜,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最后确定。

青州耕地近一亿,他也只打算先在巨淀湖周围那数十亩土地上试种,等收获之后全部酿酒,有了钱再搞水利建设,再慢慢推广占城稻种植面积。

今年是中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86年,如果顺利的话,再过两年,也就是汉灵帝死前得中平五年,青州只要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种上占城稻,那么全州的粮食产量就能提高九分之一。

虽然看着少,但实际上已经是个天文数字。

到时候如果陈暮再在各地修建粮食仓库,把多余的粮食存储起来,一旦天下大乱,那么青州立即就能成为世外桃源。

当然。

这一切都只是理想状态,真正还得要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至于如何实践,那就要等明年春天的时候,张世平这次从交州带回来的占城稻种,是不是真的能在巨淀湖开花结果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