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雷纳甚至猜测三千波立骑兵都不一定打赢一千训练有素的瑞典军队。
卡尔十一世也让部分瑞典军队接受了明军的训练,接受并掌握了空地一体战以及步坦协同战术。
蒂雷纳认为在战术与武器都很先进的前提下,瑞典的常备军虽然不到十万,实际军力却能相当于五十万,甚至更多的波立军队。
盟国无视鞑靼人与奥斯曼的威胁,先去打瑞典?
这种打算当然是非常不理智的,路易十四陛下也不能同意这么做。
所以索别斯基的请求只能被蒂雷纳忽略不计,要不是明军南下,这位波立国王就是名义上的而已,因为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土……
在瑞典方面不太过分的情况下,蒂雷纳认为索别斯基可以接受当下的现状,反正你又打不过兵强马壮的卡尔十一世!
中欧各国可是挨打了二十年,瑞典刚好休养生息了二十年,双方完全没有可比性。
索别斯基想打也可以,要么现在自己去,要么等大家都缓过来再说。
凡是觉得自己吃亏的,都可以去鞑靼人的地盘找补回来。
明帝国已经与盟国约定,沃伦沼泽以南及卢奇河以西地区,明军都不会进入。
言外之意,这一片地区,谁抢到就算谁的,上面的人口也是如此。
在收复波希米亚之后,蒂雷纳便下令法军原地修整了。
继续向东,收复摩拉维亚以及更靠东部的地方,那就是盟友的事情了。
由副统帅利奥波德全权指挥,他是懒得再去多管闲事了。
法军地面部队停止前进,法国空军则会继续支持盟友的军事行动。
这种支持也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会攻击与轰炸匈牙利与瓦拉几亚境内的任何目标。
等十一月,联军攻入了鞑靼人的地盘,便开始了一场复仇之战。
当初鞑靼骑兵是如何对付自己的,如今便可以连本带利地讨回来。
夏季在植被茂密的地方,还能隐藏不少清军骑兵。
到了冬季,树叶掉光,草木枯萎,在高空很容易发现地面目标。
在东喀尔巴千山以北地区的平原上,经常出现法军战机恣意猎杀清军骑兵的场面。
一同攻入该地的还有利奥波德的八万骑兵、索别斯基的三万骑兵、腓特烈的一万骑兵、汉诺威公爵布朗史维希-吕能堡公爵的一万骑兵、萨克森公爵奥古斯塔的五千骑兵、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的五千骑兵。
都是骑兵没有步兵的原因就是便于配合天上的法军战机,来高速剿杀清军骑兵,降低猎物逃出包围圈的可能。
十四万骑兵加上三百架法军战机以及二十架轰炸机,足以保证能够继续发挥己方的优势,消灭残暴的鞑靼人的目的。
由于行动的方向的缘故,这次行动也被称之为“新十字军东征”!
其余的联军部队不是没有介入战争,而是负责保护后方城池以及补给线。
跟随利奥波德的元首只有两个,那就是索别斯基与腓特烈,其他都是由本国将领代为指挥。
这两位均与鞑靼人有灭国之恨,所以不亲自带兵攻入鞑靼人的地盘,是不会解心头之恨的。
定承皇帝弘皙在兵力上占优,然而在战场上,清军频繁遭到对方的飞天邪物先发制人的打击,而后又被敌军骑兵围追堵截。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察尼指挥各路人马,总计打了九仗。
其中,只有三次算是打成平手,双方各损失不下万余骑兵。
余下六战全部告负,还包括一次大败。
每次都是清军率先退出战场,累计损失接近十万人。
到圣诞节时,弘皙已经打没了将近一半的兵力。
好在由于严冬的原因,对方已经收兵撤退了,不然损失兵马的数量还会增长。
与其相反,雍正皇帝胤禛这边的情况就好很多了,因为明军并没有继续西进。
这让雍正皇帝的部队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近五十万大军也有了修整的时间。
凡是跑到南布格河西岸的包衣奴才,都已经被就地安置下来。
等到开春之后,再进行大规模春耕。
在此之前,胤禛已经竭尽所能,向奥斯曼求购粮食了。
萨利赫只同意用真金白银或者奴隶来换购,绝对不考虑任何的赊销方式。
奴隶只接受年轻漂亮的西夷女子以及适龄的青壮年,老人与儿童被排除在外。
更重要的是,萨利赫只愿意拿出十万石粮食来换购。
如果对方自愿投奔奥斯曼帝国,他倒是非常欢迎……
胤禛对此非常恼火,但又能如何呢?
难道再带兵讨伐奥斯曼?
这不是等于腹背受敌了么?
此时再给大清国找个敌人,那真就是自取灭亡之举了。
胤禛同意让失去家人的西夷女子,以及部分失去女人的青壮去换购粮食。
同时遣人筛选出那些不适合春耕的人,直接将其放走,去投奔奥斯曼。
再写信派人送往伊斯坦布尔,面陈易卜拉欣苏丹,希望获得更多的粮食与武器。
只要能让大清国熬过这个寒冬,胤禛可以考虑任何苛刻条件……
由于粮食短缺,有超过十万奴才没能坚持到了翌年春天。
弘皙那边倒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已经被宿敌给报复地不剩多少百姓了。
包括劫掠来的西夷在内,大清国原有超过两千万百姓。
如今最乐观的估计,也就剩下六七百万。
等于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不是被蛮明与西夷劫掠回去了,就是已经被打死、冻死、饿死,甚至投奔奥斯曼去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去年夏季,凡是来不及逃过第聂伯河的百姓,最终都会被狗蛮子俘虏,送去挖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