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能战之兵还有三十万左右,远没到油尽灯枯的地步。
得益于侯赛因的交叉火力战术,在火线战斗的奥军兵力反而比对方要多。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不会介意己方短暂的劣势,事实证明,持之以恒总会得到回报的。
比起之前一路被动挨打的局面,眼下战事发展到这个地步,自己已经开始变被动为主动了。
让将士们再加一把劲的话,奥军的防线必将被打得支离破碎,在维也纳城外覆灭也不是没有可能。
“传本王命令,全军突击!”
清军左路十万人由阿巴泰三子博洛与四子岳乐统领,右路十万人由昂邦章京鳌拜和褚英三子尼堪负责指挥。
中路则由多尔衮亲自负责,正白旗在后压阵,济尔哈朗五子辉兰所部作为先锋五万人的督战队。
多尔衮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对面两个重兵集团不打个你死我活,他是不会轻易让大清王师投入战斗的。
根据之前与侯赛因的约定,只要王师帮助奥军击退敌军,那么战场遗留的战利品,除俘虏与贵重物品之外,包括枪炮在内尽可归大清所有。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这道理谁都懂。
多尔衮一直在等待机会,现在,机会就来了……
清军已经移动到了位于奥军正南的位置,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奥军可以从容撤退。
若是侯赛因的部队能够顶住对方的进攻,一切都好说。
反之,那肯定是大清王师先溜之大吉~!
多尔衮刻意让王师与奥军拉开一段距离,以此来吸引联军从南侧进攻奥军。
等王师发动进攻,南侧的联军就是最容易被吃掉的一块肉了。
不知道对方是发现了自己的举动,还是根本就不打算从这个方向进攻。
一点动静都没有,甚至连个人影都看不见,所有兵力都集中到了另外三个方向上。
无奈之下,多尔衮只得命令所部从三十里开外的位置向战场移动。
抵达战场之后,还意犹未尽地看了半晌,等双方厮杀正酣,才下令参战。
三十万人!
全都是骑兵!
其中超过二十万是重骑兵!
可以说,维也纳之战的真正主角是清军!
因为清军的参战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走向和结果……
攻不进去的联军骑兵见到后方来敌,立刻有所反应,两翼各有近两万人投入反击作战。
利奥波德将从城里掉出来的两万骑兵的预备队也投入作战,妄图稳住有利于己方的战局。
然而随着清军骑兵的大量出现,多到看不见队尾的地步,这种努力最终也化为了泡影。
只用冷兵器作战的话,接受过某魔童教调的清军骑兵的战斗力完全不逊于波兰的翼骑兵。
前者优于后者的方面则是弓马娴熟,在双方短兵相接之前,就能发射至少十几个批次的箭雨。
不管是对方的人还是马,都是清军骑兵射杀的目标。
清军在兵力上占优,在远程兵器上也占优。
在双重优势之下,进攻就变得很是顺利了。
尤其是打头阵的檬古骑兵,就是拉开距离,用箭矢来挑逗对方。
檬古骑兵很多都只穿了皮甲,根本就不适合骑墙式的近战。
多尔衮也没让他们接受这种任务,只需要发挥其特长就行了。
等箭矢射得差不多了,拍拍屁股走人即可,余下的由八旗兵和汉军一起收拾就行了。
八旗兵是负责督战的,轻易不会上阵杀敌。
干脏活、累活的基本都是汉军,也包括四顺王的兵马。
好在清军这边人多势众,加之檬古骑兵都是弓马娴熟的老手,顶风冒雪也不耽误放箭。
奇怪的是,此时降雪量并未有明显的减弱,然而天空亮度却在显著增加,等于给檬古骑兵提高了能见度,便于其发挥特长。
联军骑兵被落下来的箭雨直接打掉了一成以上的人,反击队形因为这些人的倒地而受到影响。
面对汉军在前,八旗在后的清军主力,联军骑兵起初并不害怕,等到交手才发现对方的厉害。
八旗兵都是艺高人胆大,在近距离依然敢放箭,目标不是人,而是对方的坐骑。
射中坐骑,上面的骑兵必然会受到影响。
联军骑兵只是人披甲,战马并未有甲衣。
清军这边除了檬古骑兵之外,其余都是人马皆披甲,防御程度高于对方。
对八旗兵来说,不怕跟对方打冷兵器作战,就怕对方跟那魔童一样耍无赖。
现在就是骑兵正面硬碰硬,刚好正中多尔衮的下怀。
汉军骑兵负责用大刀、长枪、狼牙棒开路,八旗兵紧随其后。
结果就是联军骑兵好不容易躲过了前面的长柄兵器,却无法避开后面的冷箭。
在十步左右的距离,不等联军骑兵靠近自己,八旗兵就直接突施冷箭了。
战场上,被倒地的同伴给绊倒的,腿部中箭坠马的,甚至被自己坐骑压在地上的倒霉蛋,比比皆是。
联军的部分骑兵也装备了弩箭,一来这种武器射速不如弓箭,二来也难以贯穿对方的重甲。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近战时,联军骑兵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与清军相差太多。
八万联军骑兵反击超过自己三倍兵力的清军,在双马错马之后,前者就剩下一半不到了。
因为对于清军的这种打法,联军是完全不适应的。
多尔衮所采用的战术是铁木真的升级版,不光是环绕式骑射,还有骑墙式冲锋。
可谓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总有一款适合你!
大清王师也损失了不少精锐,但所取得的战果是可喜的。
多尔衮也需要用是役获得的战利品来武装檬古骑兵,不能让他们继续穿着皮甲作战。
同时,能够帮助侯赛因击败对方的话,有利于祸水西引,将奥斯曼的进攻矛头指向维也纳以西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