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是谁呢?</P>
皇太孙朱允炆?不可能,他充其量只是个刚接触政治的少年,没有这种智慧。</P>
黄子澄?也不可能,这人是个保守之人,不会提这种大胆的建议,何况上次提出公开卷子的办法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朱元璋都没找他算账,他黄子澄近期肯定是要低调行事。</P>
难道是齐泰。。。</P>
随着天量的公务压了过来,林豪马上就没功夫去想朱元璋“蜕变”的缘由了,</P>
毕竟是涉及几千涉案人员的流放事务,</P>
从锦衣卫诏狱、刑部大牢、大理寺到他们都察院衙门,</P>
很多环节需要去衔接,</P>
可谓是忙得脚不着地。</P>
好在流放的事务有朱允炆的亲自跟进,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P>
所以连日来,</P>
林豪在日记里所写的,</P>
除了编排老朱的内容以外,</P>
也都是一些日常的记录,</P>
京城中其他一些关于朝堂整肃的风声,</P>
他虽有所耳闻,可没参与,所以懒得去记录。</P>
每天一百两银子的写日记奖励,依旧准时到账。</P>
面对“冰冷的”几千两银子,</P>
林豪也是花的毫不手软,</P>
吃喝用度也大大提高,</P>
可银两,</P>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P>
饶是如此,他依旧住在扬子客栈内,并不急于去购置宅子,</P>
因为买了宅子,势必又要添人手,人多耳杂容易出是非,</P>
还不如一个人租住在客栈来得方便。</P>
就这样,时间很快就过去十五天。</P>
流放的事务也进入了尾声,</P>
一些人的命运获得了逆转。</P>
被牵连涉案的人员基本都明确了流放去向,</P>
他们或往北方,或往云南地区,也都从刑部大牢,陆续开始启程了。</P>
此刻,刑部大堂,</P>
涉案的几名级别最高官员,正立于堂下,在接受最后的审判。</P>
皇太孙朱允炆作为特命钦差,端坐在左首的听审席,黄子澄坐在他的侧后方位置上。</P>
刑部尚书暴昭作为主审官高坐中堂,左都御史詹徽、右都御史凌汉作为副主审官坐在他的两侧。</P>
都察院御史们则按资历分立于大堂两侧,</P>
林豪因为资历较浅,更是站到了最外侧边缘的位置。</P>
暴昭举起惊堂木,用力朝着案桌一拍,</P>
“案犯白信蹈、张信、陈安,你们可知罪?”</P>
他们本以为必死无疑,还要祸及家人,</P>
而现在已经提前知道皇帝开恩,免了他们所有人的死罪。</P>
哪还管什么冤屈,赶紧认了再说。</P>
三人同时回答道。</P>
“臣知罪!”</P>
暴昭点点头,宣判道。</P>
“蒙圣上恩赦,本部判你流放西北!”</P>
三人听到流放时,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跪地磕头谢恩。</P>
“臣谢皇上厚恩!”</P>
说完,便被衙役带了下去。</P>
堂上的案犯只剩下了刘三吾、韩宜可两人。</P>
暴昭知道刘三吾很受太孙的重视,</P>
问话的语气也比较缓和,轻拍一下惊堂木,</P>
“案犯刘三吾,你可知罪?”</P>
刘三吾看了朱允炆一眼,缓缓说道。</P>
“老臣知罪!”</P>
暴昭也不迟疑,即刻宣判。</P>
“蒙圣上恩赦,同时念及你年迈体弱,特判处你流放西安!”</P>
刘三吾朝朱允炆投去感激的目光,跪地叩首。</P>
“老臣叩谢圣恩,谢太孙!”</P>
朱允炆看着刘三吾憔悴的样子,着实痛心,便张口发话,</P>
“既然已经判了,念及老大人身体羸弱,”</P>
“流放途中就不要上刑具了,押送的衙役给孤看顾仔细了。”</P>
“小的遵命!”</P>
衙役们哪敢得罪太孙,大声回答道。</P>
朱允炆挥一挥手,</P>
衙门们扶起刘三吾退了出去。</P>
林豪看着堂中最后一名案犯——老上级韩宜可,</P>
终于只剩下最后一个了,</P>
现在时辰正好,</P>
等韩大人的认罪流程走完,</P>
回去整理一番,正好准点散班。</P>
暴昭拿起惊堂木一拍,</P>
“案犯韩宜可,你可知罪?”</P>
韩宜可却是直接跪地,目视前方,一字一句地说道。</P>
“臣知罪,但那些连坐之人无罪!”</P>
众人顿时愕然了,</P>
这韩宜可是什么情况?</P>
认罪就认罪,</P>
扯其他人的事干什么。</P>
暴昭皱着眉,又拿起惊堂木用力一拍,</P>
“韩宜可你认罪就认罪,不要扯其他的事。”</P>
“否则,本部加你一个扰乱公堂之罪。”</P>
韩宜可梗着脖子,就是不服软。</P>
“如果不让我说清楚,我便就不认罪”</P>
众人只得转头,望向太孙朱允炆,</P>
朱允炆也是被韩宜可的行为搞迷糊了,正当他准备亲自开口问话时。</P>
却听到堂后传来一道愤怒的声音。</P>
“说!让他说。”</P>
随即,一道明黄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眼前,</P>
赫然是当今圣上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