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我大明以后南北分榜取仕(2 / 2)

时辰不早了,</P>

这次咱就先把自己把你林小子的方法给公布实施了吧。</P>

朱元璋轻轻咳嗽了一声,开口说道。</P>

“刚才你们都说了补录,咱。。朕也好好想了一下。”</P>

“这不仅要补录,还要多补录一些!”</P>

“现在卷子公布不是分了南北两榜吗?”</P>

“今科进士都是在南榜之中产生,都是南方人。”</P>

“朕意要从北榜中也录取相应名额的北方籍进士,”</P>

“也就是说今科科举,分南榜和北榜两榜录取进士。”</P>

朱元璋的话一出,</P>

整个朝堂又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P>

黄子澄听到朱元璋的想法,也是一顿错愕,</P>

嘴巴张大得都可以放入一个鸡蛋了。</P>

直接再另外录取差不多名额的北榜进士?</P>

现在已经录了五十几号南榜进士了,</P>

这么录取,</P>

那么今科岂不是有一百多号进士了?</P>

有必要一下子补那么多官员吗?安排得过来吗?</P>

不对,</P>

进士再多上更多都不是问题,</P>

大明朝天下那么大,</P>

缺官的地方很多,总是能安排得过来。</P>

问题是北方籍官员会多起来了,</P>

看来圣上看完刚才的南北方站队互辩,又处置了刘三吾他们,</P>

这是即刻出手,来整治官场了。</P>

看来得给太孙好好分析分析,</P>

老夫也得调整思路,不能搞南北站队,只和南方老乡亲近了,</P>

得寻找一些志趣相投的北方官员建立联系了。</P>

而支持南北要平衡,一心为公的铁铉,</P>

则是在明白过来朱元璋的用意以后,兴奋不已,</P>

他觉得刚才自己南北平衡的呼声被圣上采纳了。</P>

有一种仕遇明主的感觉。</P>

他果断走出队列,并高呼。</P>

“陛下天纵英明,按陛下的旨意,”</P>

“本届南北榜案引发的问题将迎刃而解!”</P>

“朝堂有了更多来自北方的声音,我大明将有更强大的凝聚力。”</P>

说完,他朝着朱元璋下跪叩拜。</P>

听到“朝堂上有更多的来自北方的声音”,</P>

再迟钝的官员都能听出来,朱元璋这样做的含义了。</P>

一众北方官员,纷纷出列表态拥护皇帝的旨意,叩谢天恩。</P>

而南方官员们,虽然对朝堂上北方官员会增多不甚乐意,</P>

但刚才朱元璋暴怒处置四名南方官员的场景,还历历在目,</P>

所以他们也只得发声支持朱元璋的办法,完美平息南北榜案。</P>

朱元璋见众文武都是喊话表态支持“他的”方案,</P>

连南方官员们都“很识抬举”,没有站出来反对。</P>

他又继续开口说道。</P>

“既然你们上下都支持咱。。朕的这个办法。”</P>

“那朕索性推行到底,”</P>

“为消弭南北分歧,从今儿开始,我大明以后的科举均分为南北两榜考试,”</P>

“从两榜中录取进士,以求做到南北公平。”</P>

“。。。”</P>

朱元璋这话一出,在场的北方籍官员无不出列跪地叩谢天恩,高呼万岁!</P>

大殿边缘角落的林豪,</P>

却是感到无比疑惑,</P>

他微微皱眉,思绪飞转,</P>

是哪个环节发生了变化吗?</P>

这老朱怎么会想着把南北分榜取仕制度给明确下来呢?</P>

这与实际历史发展有所不同,</P>

这南北分榜取仕制度明确下来要在遥远的几十年以后,</P>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