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P>
胡惟庸三个字是自洪武十三年以来的催死符,谁沾谁死。</P>
他们根本和胡党八竿子打不着,</P>
哪里会有和胡惟庸的旧时联络信件,要有也早就被发现。</P>
到这个份上,朝堂上所有人都明白,</P>
这是锦衣卫故意栽赃诬陷,</P>
锦衣卫敢这么办,只有一个可能性,</P>
那就是受到了朱元璋的指使。</P>
刘三吾在想通了个中关键之后,</P>
便恢复了跪姿,并不言语,显得很平淡。</P>
他已经八十多岁了,本就是该入土之人,</P>
这一生着书立说,传道后世,</P>
主持大明立国以来至今的每届科举,为国选拔人才,</P>
该做的都做了,</P>
现在皇帝要借他老命平衡朝堂,稳固江山社稷,</P>
拿去便是了!</P>
而白信蹈却是一时无法接受,</P>
自己认真办事,</P>
怎么能落得如此下场。</P>
他向前跪爬了几步,并大呼着,</P>
“臣冤枉!皇上,臣冤枉啊!”</P>
随即被身旁的蒋瓛按住,</P>
并在他耳旁低语道,</P>
“白大人,保全家人要紧。”</P>
白信蹈闻言顿时蔫了,不敢再言语,任由蒋瓛将他拉回跪着。</P>
韩宜可虽然敢于直言劝谏,</P>
为了道理可以当面怼皇帝,</P>
但现在这时候朱元璋哪里会和你讲道理,</P>
这事没把他算上已经是皇恩浩荡了,</P>
他也就乖乖跪着不吭气。</P>
听着锦衣卫洋洋洒洒地念着,</P>
刘、白二人的胡党“证据”,</P>
站在不远处的黄子澄也是感慨不已,</P>
文人相轻,</P>
他与刘三吾虽然不睦,平日里少不得相互使绊子,</P>
但他想要的仅是刘三吾把位置让出来,</P>
不要碍着他,</P>
而现在这情况,刘三吾不仅没法碍着他了,</P>
还即将性命不保。</P>
所以他在感慨皇帝天心不可测。</P>
他感慨之余,也开始盘算着张信接手刘三吾的职务之后,他们该怎么施展。</P>
而锦衣卫接下来的奏报立马让他算盘落空了。</P>
只听宋忠念完刘、白二人的罪行之后,</P>
立马又拿出另一份奏报,接着说道。</P>
“启禀陛下,锦衣卫还查出来,侍读学士张信在复审试卷时存在欺君行为,”</P>
“近期学界上疏所举出的,几份落第北榜中较优异的卷子在他复审时,评分均为中上,属于较好一类。”</P>
“可当朝呈给陛下阅览的卷子里却没有这几份卷子的踪影。”</P>
“反而有好几份评分为下的落第卷子。”</P>
“。。。”</P>
黄子澄听完锦衣卫所列的张信欺君行径,心道一声,完了。</P>
皇帝这是要借着科举南北榜案大开杀戒了!</P>
只见龙椅上的朱元璋大手一挥,</P>
蒋瓛会意躬身一拜,转身看向张信所在的位置,</P>
立马有锦衣卫去群臣队列里将张信拉了出来,</P>
将他按跪在刘、白、韩三人边上。</P>
整个奉天殿此时安静地只剩下呼吸声。</P>
朱元璋俯瞰着这朝堂上文武百官惶惶不安的样子,</P>
现在都知道怕了?</P>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都是你们这些人逼咱的。</P>
他看着站在陛前的皇太孙朱允炆的背影,</P>
心里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朱标,</P>
要是标儿在就好了,</P>
咱都不用这么累,标儿必定能自己去收拾这帮人。</P>
可允炆还是尚未成熟,</P>
若将此等党争的局面留给了他,</P>
恐怕皇权旁落,社稷不稳。</P>
就让咱给允炆这个后继之君,扫清所有障碍吧。</P>
咱就从处理这个南北榜案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