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夷州来人(1 / 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士颂回归荆南后,先是对接民生政务,后是整训军队。

一转眼,就忙到了这年的秋收。

现在得了南中五郡,又开辟了南疆都护府,荆南和益州的粮仓,今年都填得满满的。

而北面的消息,也传了回来,虽然因为袁绍晚死了一段时间,导致曹操北征,花费的时间有所延长。

但是目前来看,袁谭和袁尚,兄弟反目后,被曹操逐个击破已是必然。

只是在这个时空,和历史的走势有些细节的不同而已。

历史上,袁谭引曹操攻自己的弟弟,曹操为了稳住袁谭,许诺诸多好处,只为了能让袁谭按兵不动。

但正当曹操把袁尚逼入绝境时,袁谭叛变,反攻曹操。

曹操分军调头击溃袁谭,直接将袁谭满门诛杀。

在演义的故事里面,这里还特地把功劳算到了曹洪的头上。

不过在现在这个时空中,由于士颂强行地干扰了时间线。还特地派人送医送药,让袁绍多支撑了一下。

后面袁氏兄弟虽然依旧反目,只是这一次,曹操都懒得和袁谭虚与委蛇,反倒是想要联合袁尚先灭袁谭。

虽然袁尚很想看到袁谭死在曹操手上,但是袁尚手下的谋士审配,却还是有些见识的。

至少,他是懂得唇亡齿寒道理的。

在他的劝说下,袁尚没有按兵不动,还偷袭了一下曹操侧翼。

但即便袁尚派出了少许部队,又哪里能拦住曹操的兵锋。

就在士颂建立南疆都护府的时候,袁谭就已经被曹操所灭,比历史上灭亡的时间还要早。

而曹操大军灭了袁谭之后,反而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一意来对付袁尚。

曹操的大军,把邺城里里外外围了数道。

袁尚胆小,趁着曹军还未合围之前,就率领亲卫逃走了。

只是审配依旧举着袁尚的大旗,死守邺城,硬生生地把曹操拖住了。

等到士颂回到武陵,曹军和审配的守军依旧在僵持。

拖到了秋收之时,邺城终究还是没有能守住。

审配虽然决心死守,但邺城里,愿意为了袁绍袁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早就死在了官渡,死在了仓亭。

见袁家大势已去,曹操的威望早就如日中天,城内许多人,都做出了对自己而言,最有利的选择。

那就是偷偷联系曹操,表示愿为内应。

审配虽然不是最顶级的谋士,但他守城半年,早就对此有所防备。

只是人心这东西,永远不能能防备到极限。

终究还是有人献了城门,曹军涌入邺城,审配死战被俘。

“前番攻城,城楼弓弩为何如此之多?”曹操的话,虽然是调侃审配,但也何尝不是给了审配一个台阶。

若是审配回答的好,说不定还真有一线生机。

但审配就是审配。忠烈,固执,或者说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他对曹操的回答是:“只恨太少!”

这样的回答,曹操自然知道面前这人,收归无望。

加上审配的才干,也就普普通通。

面对河北俊才沮授,曹操还能弯腰求教,沮授夺马而逃时,才不得不杀。

审配嘛,站在曹操的角度来看,宁顽不灵,不晓变通,这样的人,没必要多费精力。

“现下被俘,可还有何话可说?”曹操说这话的时候,内心一定十分得意,任你河北从前如何强大,如今也被我所征服。

“我主在北,不得让我面南而死。”

“死后,葬于城北。”曹操也是爽快人,审配这样类似的临终遗言,他听过不少。此刻早已经习惯。

克定冀州后,袁家的根基,基本也就没有了。、

并州的高干,说起来也是袁绍的外甥,但面对气势如虹的曹军,他很明智的选择了归顺。

历史上,高干趁着曹操北伐乌桓的时候叛变。

但可惜空有志向,没有实力,那所谓的志向,也就变成了笑话。

此时此刻的荆南。

当士颂得知曹操终于占据了冀州后,士颂知道,后面曹操将会快速平定北方,自己需要加快军队的建设,做好应对才是了。

就在这个时候,交州传来消息,说是夷州来了使者,向楚国求援。

士颂弄了半天才想起来,三国时代的夷州,也就是我国的宝岛台湾啊。

三国时代,孙权就曾派人踏上台湾,征募兵员,收集军资。

而随着士颂在交州大力开拓海洋贸易,东面的孙权也想要学习。

他组织船队南下,自然很快就发现了台湾这个不小的地盘。

而且,他也和台湾岛上的高山族产生了交集,只是接触的结果,似乎并没有孙权预料中的那么完美。

历史上,孙权派军队去往台湾的主要目的,本来就是掠夺人口。

但是限于历史科技发展,他的船队,即便是成功到达了台湾,也成功的从台湾掠夺回来了几千人。但真要算起来,孙权是吃了大亏的。

原因是他派出去了一万人马,这些都是青壮年,但是这次航海归来后,却损失了八九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