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官学(1 / 2)

接下来的半个月,魏国境内并无大事发生,一切皆按照齐慎的设想,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随着先前外出的京城御史和禁军将士,陆续返回汴京。为首的韦震、赵敬二人,各自给齐慎提供了长达万字的述职奏疏,详细分析了魏国当下各类政策的利弊得失。

赵敬在考察地方民情后,向齐慎提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建议——大兴官学。

地方上,由朝廷和地方分别出资,在州、县等地兴办学堂,不分贵贱,向所有阶层的读书人开放。中央上,则由礼部主持,重开国子监,广纳各地出类拔萃的士人,入监读书。

官学推崇的内容,重在务实,以赋算、刑律、经济、策问为主,至于儒家经义、诗词歌赋则次之。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国家提供最多的人才。

“啧啧……这个赵敬,还真有些能耐,孤先前果然没有看错他。”

赵敬的建议,与齐慎的想法不谋而合。

唐末以来,海内纷争,天下以武事为重,取得功名最佳的途径,莫过于马上征战,唐朝从前设置的官学多半荒废,读书人青黄不接,几乎没出几个名臣。

如今齐慎重新建立秩序,当然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

不过兴办官学虽有必要,但是只重文学不重武学,并不符合齐慎的主张。思来想去,最终齐慎决定,将文学和武学分开来办。

地方上分设文、武两种学堂。

文学堂面向全体读书人,不看出身,不限名额——

话虽这么说,但这个时代能读得起书的人,家境普遍不会差到哪里去。总体上看,文学堂里肯定还是出身富裕的人更多。

考虑到这一点,齐慎特作规定:所有文学生,除非出身特别贫困,可申请补助外,其余食宿一律自理,官府不会拨给经费;

武学堂就不一样了。

作为统治者,齐慎不想让世家豪门接触兵权,因此直接决定,武学堂只招收功臣后代和贫苦出身的子弟,并且名额有限,必须经过层层筛选。

所有武学生,不但身体和智力不允许有缺陷,各项体能测试也必须要合格。只要能进入武学堂,所有衣食供给,一律由官府负担。

上述只是地方层面。中央层面,国子监亦分作文、武两个类别。

地方文学生特别优秀的,经过考核后,送入文国子监读书。将来参加科举时,可以优先录取;

地方武学生特别优秀的,经过考核后,送入武国子监训练。每年汴京举行大比武时,可直接参与决赛,获胜者成为武进士,担任御前侍卫。

说干就干。

齐慎立刻将敬翔、李振、张佶、冯道等心腹谋臣召集起来,把赵敬先前的建议,以及自己的设想,对众人说了一遍。

“诸位卿家,你们觉得孤和赵敬的想法如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

“臣等以为,主公的想法已经很完善了,大纲上没有问题,只需要再对具体细节加以完善即可。”

众谋臣闻言,基本都认为齐慎的想法没有问题,并无任何异议。

“很好,诸位马上把纲要和细则罗列出来,孤会安排礼部和吏部的官员,着手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