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铁拳(1 / 2)

新年结束,时间来到了中和四年。</P>

开春以后,假期渐渐结束,宣武、泰宁、感化三军,各大衙门的文武百官,开始重新恢复日常工作。</P>

齐慎也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趁着境内没有战事,积极发展内政。</P>

首先是选贤任能。</P>

经过上次敬翔提议,齐慎从自己的私房钱中拿出了三十万贯,命人在节度使衙署附近,兴建了一片规模庞大的馆阁,起名为“崇文馆”。</P>

馆阁建成,接着他便开始发出榜文,征召四方文士,以校阅儒经、复兴礼教的名义,命境内的读书人到汴州参加考试,由敬翔、杜晓等人充任考官。</P>

齐慎虽然打的是振兴儒教的名义,但真正的目的,其实是为自己挑选人才,将来好在自己的辖区内推行新政。因此他设定的考试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跟儒学有关,其他大部分皆是偏向策论和算术。</P>

这样的做法,自然引起了许多儒生的不满,但齐慎接下来的做法,很快便让这帮人闭上了嘴。</P>

考虑到推行新政,统计人口数量和田地面积,需要大量读书识字的人参与,齐慎大手一挥,直接将第一轮所有前来参与考试的人,大约三百多人,全部录用,并立即授予官职。</P>

名次最优越的几人,进入宣武军节度使府,从级别最低的随军、推官、巡官做起;次一等的则被分配到感化军和泰宁军,葛从周与谢彦章的手下,同样出任随军、推官、以及巡官;再次一等的,则打发到各州刺史那里。</P>

发现人人有官可做,儒生们所有的不满当即便烟消云散了。</P>

实际上,唐代的读书人想要通过科举获得官职,难度是非常巨大的。科举虽然起于隋朝,发扬于唐朝,但真正兴盛一时,还得是宋朝以后。</P>

科举制度在唐代,对读书人的作用其实十分有限,因为朝廷每次科举,只取二三十名进士,这比宋朝动不动就取三四百名进士,差距可谓十分明显。</P>

并且在大唐,一个人就算中了进士,也只是有了做官资格,不一定能分到官职,登第者还得到朝廷各部继续参加考试,叫做“铨选”,才能获得官职,而铨选不合格者,同样无官可做。</P>

比如韩愈就是中进士后,去各部选官,结果什么也没选到,最后只能去地方藩镇,从幕僚开始干起……像白居易和元稹那种,走科举路子还能分到官的,属实是人中龙凤了。</P>

因此中晚唐时期,读书人想做官,与其去考进士,还不如去给藩镇节度使当幕僚。有大量读书人,从来没参加过科举,但却因为给节度使当幕僚,最后通过节度使的关系,从朝廷那里获得了高官。</P>

例如唐代宗时期的名臣令狐楚,唐德宗时期的名臣韦皋、唐武宗时期的名臣李德裕,莫不是以节度使幕僚作为起点,最后一路高升。</P>

其实征召读书人做幕僚的事,齐慎早先在感化军的时候,便试过几次,可惜一直没能征辟到什么出类拔萃之人。这回采纳敬翔的建议,通过考试甄选,总算让他得到了不少贤才。</P>

其中还有两位名人,一位叫韦肇,一位叫裴迪。这两人历史上都在朱温的后梁朝廷任职。</P>

韦肇的能力和李振颇为类似,能言善辩,口才极好,并且性格比较稳重,没有李振那么极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