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此番浩劫,如今高大的城墙上布满了密密麻麻、令人触目惊心的累累弹痕。这些弹痕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战斗的惨烈与悲壮,让人不禁对日军的残暴行径感到无比愤怒和悲痛。
长治县城的城墙共有四座城门,而每座城门上都建有独具特色的城楼。东门的潞阳楼,庄严肃穆,素有镇楼之称。
西门的威远楼,气势恢宏,被称为对楼;南门的德化楼,典雅别致,俗称梨楼;北门的保宁楼,坚固稳重,被唤作坎楼。
然而,当陈振华等人踏入南门瓮城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的心猛地一沉,原本宏伟壮丽的德化楼,此刻已在小鬼子的猛烈火炮轰炸下变成了一片废墟。
残垣断壁,碎砖乱瓦,仿佛在哭诉着小鬼子的罪恶。进入城中,只见那些耀武扬威的小鬼子不间断地在长治城内巡逻。
他们趾高气扬,面目狰狞,手中的武器闪烁着冰冷的光芒。城墙上,也随处可见小鬼子的身影,他们警惕地注视着四周,仿佛在防备着任何可能的反抗。
但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陈振华和他的同志们并未流露出丝毫的慌张与急切。作为经验丰富的侦察员,他们深知保持冷静和镇定是完成任务的关键。
他们拥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当看到日本兵和军马在城门口休息和防御时,陈振华表现得极为自然,神态自若地走了进去。
他的步伐坚定而从容,眼神敏锐而警觉。其他同志也紧跟其后,看似随意,实则时刻留意着周围的一举一动。
沿着街道前行,他们看到了长治街上众多形色匆匆的行人。这些行人面容憔悴,眼中透露出恐惧与不安。
有的人低头疾走,有的人不时回头张望,仿佛身后有可怕的阴影在追赶。还有部分店面的门头匾额上,被迫挂着小鬼子的旗帜,在风中无力地飘动着,那是一种屈辱的象征。
总体来说,街道上的人员寥寥无几。曾经繁华热闹的长治县城,如今变得冷冷清清,一片萧条。
这一切都是因为小鬼子的残暴统治,他们如同恶魔一般,随时都会对过往的行人以及商户进行肆无忌惮的盘剥。
稍有不从,便会惨遭杀害。无辜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日提心吊胆,生怕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长治的居民、老百姓越来越少,这座曾经充满生机的县城变得死气沉沉。长治毕竟是一个大的县城,其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小鬼子自然不会放过。
小鬼子在此驻扎了一个大队,外加一个中队的兵力,妄图牢牢控制住这片土地,以满足他们的侵略野心。
陈振华等人一路走着,目光扫视着周围的一切,城墙上、路面上,到处都是川军与小鬼子激烈战斗的痕迹。
那些深深的弹坑、斑驳的血迹、破碎的武器,无不诉说着曾经战斗的残酷,陈振华的心情沉重至极,他仿佛能看到那场惨烈的战斗就在眼前展开。
历史上川军的李家钰率领两师人马,从西昌出发,出剑门,走川陕路,经潼关,过豫北。他们长途跋涉,步行两个月,行程一万一千五百公里,于 1937 年 12 月底抵达晋东南。
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分别设防于长治、长子、黎城、潞城一带、吕家峪等地。川军将士们英勇无畏,与小鬼子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防线,用坚定的意志扞卫着国土和人民。尽管装备简陋,补给困难,但他们毫不退缩,拼死抵抗,他们的英勇事迹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深受晋城人民的欢迎和敬重。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不仅有川军的浴血奋战,还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不懈努力。
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游击战争,与敌人展开灵活多变的斗争。他们深入敌后,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袭击敌人的据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