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战斗力不足最严重的原因(2 / 2)

要知道,独立团的粮食和食物来源,旁人或许不明就里,但陈振华却是心知肚明。至少有四分之三的粮食,都是他借助系统空间,在每一次战斗中额外缴获所得。

倘若没有这些来自神秘空间的物资支持,独立团恐怕难以发展到如今这般规模,更不可能有如此迅速的壮大。就连广大官兵的训练,若没有这些物资,也难以做到满负荷进行。

陈振华清楚地记得,在独立团实行两干一稀的餐饮措施,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独立团刚刚筹建的那几天,众人包括陈振华和周卫国等人,每天一日三餐,顿顿都是干饭。那时候,大家都沉浸在能吃饱饭的喜悦之中。

然而,当李云龙和孔捷来到独立团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起初,他们看到顿顿有干饭的待遇,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满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有一天,李云龙和孔捷到陈振华面前,神情严肃地向他提及,整个 386 旅,不管是 771 团还是 772 团,都还处于一天两顿饭,且只有一顿是干饭,另一顿是稀粥的状态。

听到这些,陈振华的内心像是被重锤猛击了一下,深受触动。

诚然,陈振华自己没有亲身感受过那种一干一稀的艰苦饭食,但他心里明白。

后来在孔捷政委和李云龙强烈的建议下,把一日三干改为一日两干一稀,这样做至少能节省出一顿或者半顿饭的食物。他们的初衷是为了让独立团能够有更长远的发展,为未来可能面临的更艰难的局面做好储备。

只是,李云龙和孔捷他们所不知道的是,陈振华把节省出来的这一批食物,全部默默地输送到了 386 旅。

他深知,在整个抗战的大局下,不能只考虑独立团的温饱,要让更多的战友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

由于长期食物的缺乏,广大战士们的体能训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法全面开展。尤其是 771 团和 772 团,发生过许多令人痛心的场景。

有很多战士在冲锋的时候,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无畏的勇气向前冲去,他们没有被小鬼子那密集的子弹打倒,却被饥饿这个无情的敌人击垮,在冲锋的途中竟然饿晕了过去。

因为长期的营养缺失,他们那原本强壮的身体变得虚弱,最终倒在了冲锋的道路上。这些悲惨的情况,陈振华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但也从各种渠道有所耳闻。

毕竟,这样的事情对于部队来说并非光彩之事,所以 771 团和 772 团的团长,为了维护部队的士气和形象,早已将这些事情悄悄处理,尽量不让其影响到战士们的斗志。

想到这里,陈振华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他再次在心中立下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现在 772 团和 771 团的情况尚且如此艰难,那么以后,整个 129 师呢?

每当回忆起战神副师长那因营养不良而显得羸弱的身体,陈振华就清楚地知道,恐怕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他推测 恐怕120 师、115 师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

所以,如今既然已经拥有了黎城和连平顺县两座县城,陈振华接下来的打算,那就是抓紧时间开荒,大规模地种植土豆和红薯这类高产的粮食作物。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满足八路军的部分食物需求,从而提升广大八路军,尤其是 386 旅战士们的战斗力和身体素质。

只有让战士们吃饱、吃好,才能在战场上更有力地打击敌人,为保卫祖国、赶走侵略者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振华独自坐在会议室中,眉头紧锁,目光深邃而专注,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的脑海中如同一部不断回放的影片,一幕幕场景接连浮现。

他回想起自己将那三千多支枪支交付给陈大旅长时的情景,满心期待着这些武器能为 386 旅带来更强大的战斗力和更多的发展机遇。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与他最初的设想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