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梯关、野马岭、烟屯村三处加强营基地的建设意义非凡,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它们呈三角之势分布,相互呼应,互为犄角。
一旦一处遭遇敌人攻击,另外两处和独立团总部可以迅速支援,形成强大的防御网络。而且,这三处基地能够有效控制周边的交通要道,切断敌人的补给线和增援路线,让敌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经济方面,这三处基地所在区域资源丰富,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为根据地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保障部队的给养和根据地居民的生活需求。
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当地的农业和工业,促进经济的繁荣,为长期抗战积累物质基础。
从情报收集的角度来说,这三处关口基地的设立能够扩大我方的侦察范围,更及时、准确地掌握敌人的动向,为我方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为此,陈振华特别要求邢志国和孙大福两人在一个月之内开拔,奔赴烟屯村基地,着手建设工作。当下,天气逐渐转暖,这为各项建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振华对此早已精心规划,胸有成竹。此时独立团派出的采购队和侦查人员不辞辛劳,从豫省源源不断地购入大量粮食,还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各类牲畜。这为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也为后续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振华清晰地认识到,唯有将平顺县塑造为一个坚不可摧的抗日根据地,才能够顺利推进生产、种植等工作,进而开展各种工业建设和兵工厂建设,只有拥有强大的后勤支持,部队才能在前线毫无后顾之忧地奋勇杀敌。
为此,陈振华对邢志国和孙大福两人悉心教诲,言辞恳切,向他们详细阐述了此次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期望他们能够牢记使命,全力以赴。
陈振华深知,这两人肩负的不仅是建设的任务,更是独立团未来发展壮大的希望。当然,陈振华在妥善安排好这三处根据地的建设事宜之后,迅速启动了相关的动员和实施进程。
此前,他就这些规划与陈大旅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陈大旅长对陈振华的能力和判断力充满信任,毫不犹豫地给予了他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
陈振华深知这份信任的分量,他决心不辜负这份期待,选择了低调而高效地推进工作,力求在不引起敌人过多关注的情况下,实现根据地的快速发展。
陈振华心里明白,这是当前最为明智的策略,然而此时的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抗战的形势愈发严峻和艰难,敌人的进攻愈发疯狂,我方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
所以,这三处根据地的建设和驻兵部署,对于独立团而言,无疑是当下最为关键的发展举措。这三处加强营基地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它们相互呼应,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能够有效地阻止敌人的长驱直入。同时,也为我方的情报收集、物资运输以及部队的休整和补给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鉴于这三处特战加强营的建设,陈振华满怀期望。他憧憬着未来能够将其发展成为标准团,甚至是实力更为强大的加强团。
在兵力配置方面,陈振华为每个加强营精心规划了六百新兵,再加上两百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老兵。
这样的规模,相对于李云龙目前的新一团来说,已然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后续,陈振华还计划为这些团队配备先进的火炮装备。
他设想将这三处加强营,未来全部发展成为加强团,同时提升独立团的火炮打击能力;配备精良的通讯设备,确保指挥的高效与顺畅;加强后勤保障设施的建设,让部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充足的物资供应。
在军事训练上,陈振华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他希望通过高强度、实战化的训练,提高士兵们的战斗技能和战术素养。不仅要让士兵们熟练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还要培养他们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陈振华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他计划推动更多的开荒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鼓励发展手工业,生产军需物资;引入外部的技术和人才,提升根据地的工业水平。
当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时的周卫国带领着张大彪,孔捷带领着沈泉,以及邢志国带领着孙大福三人及前期的建设队伍,分别奔赴三处地方。
到达之后,首先借助陈振华直接运输过来的大量米面粮油,着手进行具体营地的驻扎工作,他们精心选择合适的村寨,开展最初的驻地建设。
借助充裕的米面粮油,他们在合适的村子里分别租赁下大量空闲的房屋,当 600 名新兵抵达后,热火朝天的营地建设随即展开。
毕竟将来要建设容纳至少 1500 名加强营八路军的生活、训练,所需场地规模庞大,尤其是那些训练场地,更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