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一个常规的迫击炮炮连通常由三个排组成,每个排又分为三个班。按照每个班配备两门迫击炮来计算,总共需要十八门迫击炮就足以满足基本需求。
然而,李有才可不是那种会浪费资源的人,他果断决定,特战营的官兵直接配备一个迫击炮连,而所有剩余的迫击炮,则再给三个新兵营建设一个迫击炮连,等于每个新兵营增加了一个迫击炮排,这样多增设一个迫击炮连,从而组建了两个迫击炮连。
如此一来,十八个迫击炮班,总共拥有三十六门迫击炮,每个班都能配备两门迫击炮,完美地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极大的加强了特战营的火力攻击和独立团新兵营的攻击。
为了让这两个迫击炮连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李有才对迫击炮连的建设和安排进行了精心的规划。
他首先对人员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将经验丰富的老兵和充满朝气的新兵相互搭配,以老带新,确保每个班都有核心的骨干力量。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独立团,团里的各级干部们无不欢欣鼓舞。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批武器的到来,更是战斗力提升的希望。尤其是孔捷、周卫国和邢志国,他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急匆匆地赶到炮营。
孔捷望着那些崭新的掷弹筒和迫击炮,激动地说道:“老邢啊,有了这些家伙,咱们独立团的火力可就大大增强了!”
邢志国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期待:“是啊,这可真是雪中送炭,以前咱们在火力上总是吃小鬼子的亏,现在有了这些,我觉得七亘村完全可以全歼日军,咱们386旅也可以减少一半的伤亡。”
而在基层连队中,张大彪、李勇、李大福等老红军战士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经历过无数次战斗,深知武器装备对于战斗胜负的重要性。
张大彪挥舞着拳头,大声说道:“弟兄们,咱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这些好家伙。以后在战场上,咱们可不能让小鬼子再嚣张了!”
李振勇则抚摸着掷弹筒,仿佛在抚摸着一件珍贵的宝贝:“这掷弹筒轻便灵活,咱们在战斗中可以出其不意地给小鬼子来上一下子。”
孙大福笑着说:“还有那迫击炮,威力可不小,能给小鬼子的阵地造成不小的打击,从此以后咱们可以硬刚小鬼子了。”
战士们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如何使用这些新装备,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和欣喜。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在战场上,这些武器大发神威,将小鬼子打得落花流水的场景。
接下来,李有才还对武器装备进行了细致的维护和管理,制定了严格的检查制度,确保每一门迫击炮都处于最佳的战斗状态。
在迫击炮连的训练方面,李有才更是下足了功夫。他深知,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才能在战场上熟练操作迫击炮,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
他要求所有的迫击炮官兵进行集中训练,每一名士兵,无论是负责警戒,还是搬运,亦或是操作,都必须全面掌握系统的迫击炮使用知识。
训练场上,李有才亲自监督指导,他对士兵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严格要求,不容许有丝毫的马虎。
从迫击炮的组装、瞄准,到弹药的装填、发射,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士兵们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刻苦训练,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在操作训练的同时,李有才还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他给士兵们讲解迫击炮的工作原理、战术运用以及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他让士兵们明白,迫击炮不仅仅是一种武器,更是一种战术手段,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除了技术和战术的训练,李有才还特别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组织士兵们进行模拟战斗,让他们在实战中体会相互配合的关键。
在他的精心训练下,迫击炮连的士兵们逐渐成长为一支技术精湛、配合默契的战斗队伍,同时还将王承柱直接提拔为特战营迫击炮炮兵连长,直接来带动特战营迫击炮炮兵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