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3【王炸】(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钧 1861 字 10个月前

清晨。

父子、婆媳带着小孩,早早守在院中等候,因为提学使要过来。

然后,肚子都等饿了,人影也没见着。

“先吃饭吧,”朱铭忍不住吐槽,“这位老兄修的情本论,喜欢干啥就干啥,不能对他的守时报太大期望。”

朱国祥问道:“情本论就是任性?”

朱铭摇头道:“苏轼认为,人的本性源于自然属性。情是性之动,与性、命在同一层面。这种观念,导致苏轼在做事的时候,自然而然以情为本,并且跟主流政治形态相对抗。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自由主义,虽然这样阐述非常片面。”

“宋代的自由主义?很有意思。”朱国祥笑道。

朱铭又说:“相比起来,苏轼他爹,才真的叫逆反。苏洵推崇权变机谋,说圣人之道的完整形态,是有经书、有权变、有机谋。而且用权变来解六经,给儒家经典套上一层阴谋论。后来朱熹读《六经论》都气炸了,说在苏洵眼里,圣人皆以术欺天下。”

朱国祥听得津津有味,在穿越之前,他还以为儒家都是理学那套,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学说。

婆媳俩端来饭菜,米饭、蔬菜和鸡蛋,相比以前丰盛得多。

一直等到正午过后,陆提学终于来了,老远就笑呵呵说:“吾颇嗜睡,今日睡过头了。”

朱铭很想来一句:您老怕不是睡过头,而是一觉睡到中午才起来吧。

朱国祥道:“不妨事的,早晚都一样。”

婆媳俩赶忙带着白祺下拜,这是她们见过的最大官儿,而且还是一个清贵学官。

严大婆非常突兀的说:“祺哥儿,快背《三字经》!”

白祺见到这么多人有些犯怵,但还是老老实实背诵起来:“人之初,性本善……”

严大婆的想法,跟那些士子差不多,想在提学面前表现表现。

一连背诵四百多字,白祺终于卡壳了,忘记接下来是什么。

见他乖巧伶俐,陆提学和颜悦色,伸手抚摸白祺的头顶:“好孩子,背得极好,今后要多多用功。”

“嗯,”白祺点头应承,“俺很用功的,每天都背书学字。”

陆提学下令道:“走吧。”

官吏士子们,立即簇拥着他上山,要陪提学使耍个痛快。

目送众人离开,严大婆欣喜道:“提学夸赞了祺哥儿呢!”

“是啊,祺哥儿今后定有出息。”沈有容也高兴得不得了。

严大婆琢磨说:“朱相公若得了赏识,提学能不能给个一官半职?”

“这个,俺也不懂。”沈有容说。

却说父子俩带着陆提学,来到一块玉米地。

朱国祥介绍道:“这便是玉米,间作豆子,套种了红薯。地面是红薯的藤叶,藤叶可喂牲畜,嫩叶亦可做蔬菜。”

“一块地里种三样?”陆提学问道。

朱国祥说:“提学可还记得套种十三法?”

“记得,你昨日说过。”陆提学点头道。

朱国祥说道:“这三种作物,由高到矮,正是高低套种。叶子有圆有尖,也合圆尖套种。它们的播种、生长和收获期是错开的,不会抢肥,豆子还能提供肥力。等玉米收获之后,会改种一些大蒜,既可不让土地闲置,又能利用大蒜来驱虫。”

陆提学问道:“如此间作之法,等于只种了半亩玉米,也能亩产一石?”

“或许不到一石。”朱国祥说。

他是按建国初期数据来推断的,新中国刚建立那些年,没有良种,没有化肥,玉米平均亩产6公斤多一些,差不多就是宋代的一石。

至于几十年后嘛,亩产800多公斤的玉米都有。

穿越带来的种子再退化,估计也就退化到建国初的水平。

宋代北方的好田,亩产也有一两石,个别还能达到两石半。可如果换成贫瘠山地,粟米、高粱就亩产不足一石了,强行种小麦甚至只产三四十斤。

更何况,眼前这块玉米地,还套种了其他作物,加起来的产量非常吓人。

陆提学说道:“待玉米、红薯收获之后,你送一些种子到兴元府,提学司明年会搬到兴元府办公。”

利州路的辖区范围,大概就是川北一带,以及陕西的秦岭以南地区,还沾着一点点甘肃地界。

其政治中心,此时已经迁到汉中,但军事中心依旧在四川广元。教育部门(提举学事司),明年也会迁到汉中。反正乱得很,几套班子互不统属,平时也不怎么交流。

陆提学又问向知县:“伱的职田还剩多少?”

“不到两百亩,”向知县抱怨道,“茶汤钱也一直没补足。”

向知县的职田满额为两顷,不属于他,属于知县这个职位。但职田早就被侵占了,甚至搞不清楚是被谁侵占的。

这种情况极为普遍,朝廷的解决办法是:一点职田都不剩的,每月补发11贯茶汤钱。有职田但收入不足10贯的,补足10贯茶汤钱。(以上条例,只适用于选人,京朝官补得更多。且实际很难操作,经常发不足茶汤钱。)

陆提学才不管向知县的茶汤钱,只说道:“汝身为本县父母,当以身作则。明年拿钱出来,找朱先生买些种子,按他的法子种植玉米红薯,就种在你的职田当中。或许种子不够,就先种两三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