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谕轻轻咳嗽了一下,严肃了严肃表情,然后说:“按照现场天空出现蓝色火光以及剧烈爆炸的情况推测,小行星撞击的可能性最大,诸位应该庆幸它没有造成人身财产伤害。”
俄国公使雷萨尔说:“我看了此后科兹洛夫发过来的第二波报告,现场有一个长条形大缝隙,有可能是地震造成了天然气爆炸。”
比利时公使表示同意:“我学过地质学,爆炸中心存在几棵没有倒下的树木,而四周全部呈放射状倒下,十分符合气体爆炸的情况。更何况西伯利亚本来就有丰富的天然气。”
李谕立即反驳:“如果真是天然气,那天空中的蓝光火球又怎么解释?”
《京津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问道:“李谕先生,我们已经不知道如何进行报道了,难道没有最明确的可能?”
李谕说:“我也无从知晓,毕竟不能去现场。但可以给出猜测,现场没有发现陨石坑和陨石残渣,可能是因为撞击的小行星是一颗冰彗星,爆炸后自然不会有残渣;而中心的几棵树木没有倒,可能是因为冰彗星在与地球大气剧烈摩擦后发生解体,于空中爆炸。”
记者点点头:“先生的猜测很有逻辑。”
李谕说:“这个解释依然有瑕疵,因为冰组成的彗星很难接近地球表面。所以我还是倾向于就是一颗五六十米直径的小行星发生解体于空中爆炸。”
记者说:“但那样仍无法解释没有碎片的现象。”
记者问得很犀利,但已经是最合理的解释了。
李谕想了想,只好抛出了一个他穿越前刚刚出现不久的猜测: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颗直径一二百米铁镍之类组成的小行星,在地球的大气上打了一个水漂。”
“打水漂?”所有人都更加疑惑。
李谕解释道:“这颗小行星是以极高的速度掠过了地球大气层,最低点正好位于通古斯地区,强大的能量造成了大爆炸。而它本身却在到达10千米以上的高空后被弹了出去,整个过程很像打水漂。对于小行星来说,如果入射角度合适,大气完全能够看成水面。”
记者说:“先生的说法似乎解释了为什么没有陨石坑和碎片。”
李谕笑道:“仍然是一种假设。”
次日,记者就把稿件发了出去,各地的报社均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
而且由于李谕提前做了预测,很多人对李谕更加顶礼膜拜。
但与此同时,民众中也出现了恐慌,大家担心的无非是会不会有其他更大的小行星撞地球?
很多富人“未雨绸缪”,甚至乎有人已经开始筹建末日地堡。
社会中则有人疯狂鼓吹“末日理论”,要创立末日教会之类的组织,蛊惑民众捐款。
俄国的教育在欧洲相对落后,很多人相信末日理论,甚至有人在发问:“为什么炸的偏偏是俄国,莫非来自上帝的惩罚?”
罗马的天主教趁此机会挖苦了一下俄国东正教,说就是因为他们不够虔诚,上帝才会施加惩戒。
反正现在各地的讨论乱成一锅粥。
没办法,数个大通讯社一致要求李谕再发一篇更加权威的稿件,消除民众的恐慌情绪。
解铃还须系铃人,李谕是最先提到的,所以他责无旁贷。
考虑到现在的恐慌情绪,李谕没有继续讨论古生物灭绝事件,比如恐龙。
而是直接就事论事,讲了讲天体物理。
正好李谕挂着发现冥王星的超级响亮头衔,在天领域的话语权很重,大家都比较相信他。
李谕随即奋笔疾书写了一篇稿件。
事实上,真没什么好怕的。
李谕穿越前,航天局就检测到不少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社会上同样不时出现小行星要撞击地球的报道。
2023年的时候,美国宇航局直接做出预测,2046年的情人节,有一颗编号2023d的小行星有可能会撞击地球。
这在当时引起了一波轰动,有人害怕极了;有人表示已经看麻了;更有甚者表示,赶紧来吧,大家一起毁灭吧!
但人家宇航局自己出面说了,撞击的概率非常小,大概是五六百分之一;并且小行星的直径仅仅50来米,和通古斯的那一颗规模相当。就算飞过来,要是角度稍稍偏离,也会被地球大气快速消耗掉,落到地球表面上时已成强弩之末,造不成多少伤害。
更关键的是,地球的位置简直是天选之地,轨道不远处有一颗大质量行星——木星。
木星堪称地球保护伞,把大部分有威胁的质量稍大的小行星都吸引到自己身上了。
后来不是就发生过一次非常轰动的sl9撞击木星事件。这一组彗星要是撞地球,那真是能把地球撞成渣渣。
稿件发出后,的确打消了大部分人的疑虑,但很快又有很多人诞生了地球幸运学说,认为自己是全宇宙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他们发现生命的诞生原来有这么多苛刻条件,宇宙中的威胁都有那么多,自己简直是神一般幸运的种族。
当然了,还有人假装看不到李谕的报道,仍然相信末日说。
反正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很多人相信什么玛雅末日说,更别提科学不发达的二十世纪初。李谕见怪不怪,只尽自己分内之事,其他人信不信管不了那么多。
但李谕倒是很“关心”科兹洛夫的身体。
他专门再次找到俄国公使雷萨尔,了解科兹洛夫科考队在通古斯地区的调查情况。
俄国公使以为李谕只是关心科学事务,于是给他看了一些俄罗斯国内发过来的电报,内容基本是科兹洛夫探险队在通古斯地区的探查情况。
到了后面几封,已经不是科兹洛夫的口吻。
按照科考队人员的说法,科兹洛夫现在腹泻更加严重,身体非常虚弱,似乎有生命危险。
李谕即使不懂医学,也能猜到长期严重腹泻与肠癌关系匪浅。
在俄国公使馆里,李谕还是像模像样表达了自己的“悲伤”以及“关切”:“科考及探险任务是十分危险的,希望科兹洛夫先生一切平安。”
(本章完)